2019年4月19日 星期五

大唐三藏聖教序


大唐三藏聖教序

           太宗文皇帝製

  蓋聞二儀有像,顯覆載以含生;四時無形,潛寒暑以化物。是以窺天鑑地,庸愚皆識其端;明陰洞陽,賢哲罕窮其數。然而天地苞乎陰陽而易識者,以其有像也;陰陽處乎天地而難窮者,以其無形也。故知像顯可徵,雖愚不惑;形潛莫睹,在智猶迷。況乎佛道崇虛,乘幽控寂,弘濟萬品,典御十方,舉威靈而無上,抑神力而無下。大之則彌於宇宙,細之則攝於毫釐。無滅無生,歷千劫而不古;若隱若顯,運百福而長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際;法流湛寂,挹之莫測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區區庸鄙,投其旨趣,能無疑惑者哉!
  然則大教之興,基乎西土,騰漢庭而皎夢,照東域而流慈。昔者,分形分跡之時,言未馳而成化;當常現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及乎晦影歸真,遷儀越世,金容掩色,不鏡三千之光;麗象開圖,空端四八之相。於是微言廣被,拯含類於三塗;遺訓遐宣,導群生於十地。然而真教難仰,莫能一其旨歸,曲學易遵,邪正於焉紛糾。所以空有之論,或習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時而隆替。
  有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幼懷貞敏,早悟三空之心;長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故以智通無累,神測未形,超六塵而迥出,隻千古而無對。凝心內境,悲正法之陵遲;栖慮玄門,慨深文之訛謬。思欲分條析理,廣彼前聞,截偽續真,開茲後學。是以翹心淨土,往遊西域。乘危遠邁,杖策孤征。積雪晨飛,途閒失地;驚砂夕起,空外迷天。萬里山川,撥煙霞而進影;百重寒暑,躡霜雨(別本有作「雪」者)而前蹤。誠重勞輕,求深願達,周遊西宇,十有七年。窮歷道邦,詢求正教,雙林八水,味道餐風,鹿苑鷲峰,瞻奇仰異。承至言於先聖,受真教於上賢,探賾妙門,精窮奧業。一乘五律之道,馳驟於心田;八藏三篋之文,波濤於口海。
  爰自所歷之國,總將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譯布中夏,宣揚勝業。引慈雲於西極,注法雨於東垂,聖教缺而復全,蒼生罪而還福。濕火宅之乾燄,共拔迷途;朗愛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是知惡因業墜,善以緣昇,昇墜之端,惟人所託。譬夫桂生高嶺,零露方得泫其華;蓮出淥波,飛塵不能汙其葉。非蓮性自潔而桂質本貞,良由所附者高,則微物不能累;所憑者淨,則濁類不能沾。夫以卉木無知,猶資善而成善,況乎人倫有識,不緣慶而求慶!方冀茲經流施,將日月而無窮;斯福遐敷,與乾坤而永大。

    大唐三藏聖教記

           高宗皇帝在春宮日製

  夫顯揚正教,非智無以廣其文;崇闡微言,非賢莫能定其旨。蓋真如聖教者,諸法之玄宗,眾經之軌躅也。綜括宏遠,奧旨遐深,極空有之精微,體生滅之機要。辭茂道曠,尋之者不究其源;文顯義幽,履之者莫測其際。故知聖慈所被,業無善而不臻;妙化所敷,緣無惡而不剪。開法網之綱紀,弘六度之正教,拯群有之塗炭,啟三藏之秘扃。是以名無翼而長飛,道無根而永固。道名流慶,歷遂古而鎮常;赴感應身,經塵劫而不朽。晨鐘夕梵,交二音於鷲峰;慧日法流,轉雙輪於鹿苑。排空寶蓋,按(別本有作「接」者)翔雲而共飛;莊野春林,與天華而合彩。
  伏惟皇帝陛下 上玄資福,垂拱而治八荒;德被黔黎,歛(別本有作「斂」者)衽而朝萬國。恩加朽骨,石室歸貝葉之文,澤及昆蟲,金匱流梵說之偈。遂使阿耨達水,通神甸之八川;耆闍崛山,接嵩華之翠嶺。竊以法性凝寂,靡歸心而不通;智地玄奧,感懇誠而遂顯。豈謂重昏之夜,燭慧炬之光;火宅之朝,降法雨之澤?於是百川異流,同會於海;萬區分義,總成乎實。豈與湯武校其優劣,堯舜比其聖德者哉?
  玄奘法師者,夙懷聰令,立志夷簡,神清齠[+(-)](別本有作「齔」者)之年,體拔浮華之世,凝情定室,匿跡幽巖。栖息三禪,巡遊十地,超六塵之境,獨步迦維,會一乘之旨,隨機化物。以中華之無質,尋印度之真文,遠涉恒河,終期滿字;頻登雪嶺,更獲半珠。問道往還,十有七載,備通釋典,利物為心。以貞觀十九年二月六日奉敕於弘福寺,翻譯聖教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引大海之法流,洗塵勞而不竭,傳智燈之長燄,皎幽闇而恒明。自非久植勝緣,何以顯(別本有作「闡」者)揚斯旨;所謂法相常住,齊三光之明;我皇福臻,同二儀之固。伏見御製眾經論序,照古騰今。理含金石之聲,文抱風雲之潤,治輒以輕塵足岳(別本有作「嶽」者),墜露添流,略舉大綱,以為斯記。

2019年4月2日 星期二

梅貽琦校長身後哀榮


梅貽琦校長身後哀榮

治喪委員會祭文  蔣夢麟先生撰寫梅月涵先生墓碑文 政府褒揚令

治喪委員會祭文

  治喪委員會同人,謹以清酌庶羞之奠,敬致於故國立清華大學校長梅月涵先生之靈前泣曰:
  嗚呼──天之將喪斯文歟胡奪我先生之速?人亦有言:死歸無物,惟聖與,雖埋不没,如先生者,其庶幾乎!
  先生學比淵澄,道同岳峙,仁者愛人,作育多士。
  先生粹然儒者,躬行身教,對國家之貢獻,獨多且要。與並世諸君子比,華若未逮,而實則過之。卒也,諸君子名滿天下,謗亦隨之。譽之者或過其實,毀之者亦未必不雜其私。而國人之尊仰先生,翕然稱之蓋無智愚,通朝野,乃至白叟黃童,胥無異詞。孔子云: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萬物生焉,于先生見之。
  先生生平盡瘁國立清華大學,雖於國家艱危之際,兩度出長教部,而兼領清華如故。人有恒言:見果知樹。五十年來清華人才之盛,堪稱獨步,貢獻之多,尤彰明而昭著,斯非幸致,實耕耘者心血之所傾注。
  先生之行誼,本乎中國文化之淵源,而學術則造乎西洋文化之峰巔。觀乎先生之儀型多士,我先民之中體西用之理想在焉。
  今世以有無原子科學設備,為衡量一國文野之準繩。
  先生忠愛國家,於政府播遷來台之際,殫精竭慮,奮不顧身,為國家提供此一需要,使自由中國崛起而與于近代文明國家之林,厥功之偉,莫之與京。“中央研究院”院士之膺選,學界引之殊榮。孰意先生竟不稍留而遽殞其生,終天遺憾,未能目睹河山之再造,國家之復興。嗚呼!胡奪我先生之速?天之將喪斯文!
請為公歌:
公有自來來自天,天風吹墮浮山巔。
驅龍耕煙種芝田,森然萬玉筍聯班。
水木清華生紫煙,老榦槎枒鐵石堅。
下視桃李任蚩妍,要與松柏共歲寒。
冷然玉屑霏帘纖,空山月落獨飛還。
觀化化及本自然,好留清氣在人間。
江潭搖落水緶娟,荔丹舊黃羞公前。
美人如花隔雲端,瞻望弗及涕泗漣。
尚饗。

蔣夢麟先生撰寫梅月涵先生墓碑文

梅月涵先生墓碑文

  梅月涵先生,諱貽琦;月涵其字也。民國前二十三年生於天津,一九六二年逝於台北,享年七十有四。先生於民國前三年考取第一批清華留美學生,攻讀電機工程,開我國近代實科與科學研究之先河。歷任清華大學教授、物理系主任、校長等職,前後凡四十八年。春風所被,育材甚眾。對日抗戰期間,北京、清華、南開三大學聯合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遷校昆明。三校校長共任校務委員會常務委員,當時余任北大校長,得與先生共事。先生以年最少,嘗自謂年少者當多任事,故其負校務責任獨多。先生雍容中道,溫恭謙讓,擇善固執兩者兼有,當國勢動蕩之秋,學府思想複雜,內部衝突自所難免,而聯大師生得以協調,校務因以日進者,先生之力居多。迨抗戰終了,三校復校平津時,先生又獨任調度之責。嗣大陸淪陷,先生離國赴美主持清華基金之運用。一九五五年奉政府召,返台籌辦“清華核子科學研究所”,一九六一年原子反應器裝置完工,前後六年,期間籌集經費,興建校舍,選定原子反應器,商聘教授,招收研究生等,無一不躬親主持。其後復出任“教育部”部長,暨“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副主席,凡可促進我國科學教育之發展者,無不竭誠以赴,一生盡瘁學術,垂五十年,對於國家服務之久,貢獻之多,於此可見。其學養毅力,尤足為後生學子模楷。
因立碑以誌其實。
蔣夢麟撰 丁治磐書
一九六二年十一月

政府褒揚令

國立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早歲留學美國研習電工程學成歸國歷任清華大學教授校長四十餘年中經對日抗戰之役屢當艱鉅措置攸宜懋著勛勞深資倚畀受命為出席聯合國文教組織大會首席代表周旋壇坫為國宣勤嗣任‘教育部’部長於長期發展科學規畫周詳力求實踐在‘教育部長’任內仍兼主‘清華’校務董督原子爐裝置工程盡瘁收功為中外所稱美綜其生平剛毅誠樸澹泊寧靜襟抱宏偉而敬業不遷陶鑄人才而為謙自牧洵士林之模楷邦國之耆遽以積勞病逝軫悼良深應予明令褒揚以彰令績
  此命

蔣中正
陳誠
一九六二年十月二十日

2019年3月1日 星期五

梅園故事說從頭

梅園故事說從頭


「梅園」是清華的景點,每年一、二月間梅花盛開,「賞梅」遊人如織。由於「梅園」依傍「兩岸清華永久校長」 梅貽琦陵墓,是安葬梅校長的墓園,並因梅校長命名,對清華人來說,更具感恩追思意義。

梅校長於在1962519日於台大醫院過世,陵墓選址工作由治喪委員會以及梅夫人共同進行,大概以半年的時間來找墓地,最後選定現址,正是當年梅校長規劃的清華校長住宅用地。墓園藍圖是由華泰建築師、清華校友張昌華設計,得到梅夫人核定,728日破土動工,1118日安葬。 [1] 梅校長的陵墓是真人塚,而非傳說中的衣冠塚。其中墓穴有兩個,一個原為給梅夫人身後用。但安葬的  時候,梅夫人堅決表示,不需如此安排,所以將校長靈柩安置在墓穴中央。[2]

現在的「梅園」,在選址時,整片山頭都是相思林,沒有正式的道路,只有小徑。「梅園」的整理與開拓大約經過五、六年以上的時間,才有今天的樣貌。[3]

關於「梅園」植種梅樹,有幾種說法:

一、原先一邊種桃、一邊種李,意義是代表梅校長桃李滿天下;又因為梅校長姓梅,所以後來再種梅花,梅花種得似比較晚,[3]

二、「梅園」本植桃樹,到長出桃子,才知道誤植,改種梅樹,

三、百棵梅樹是由時任國防部長的蔣經國先生設法自嘉義梅山移植而來,

四、「梅園」由清華校友集資種植各種名貴花木,初植杏梅287株,梅花241株。

目前「梅園」兩側約各有一百株梅樹。

由於二、三說法源自曾任清華工務處主任與教務長朱樹恭口述歷史,可能比較接近事實。[4]

「梅園」現除梅花外,有超過百株龍柏,並廣植杜鵑花,刻石「梅園」為于右任所書,墓碑刻寫當時總統蔣介石輓詞「勳昭作育」,棺木覆石上由清華前校長羅家倫題寫「梅校長貽琦博士之墓」,另有刻寫「政府褒揚令」以及蔣夢麟寫的碑文(丁治磐書)。

梅校長的陵墓右側,建有「月涵亭」,以梅校長字月涵命名。由前燕京大學校長、1922級校友梅貽寶先生為紀念其胞兄梅貽琦校長逝世15周年捐建,完工於19784月,並由梅貽寶先生題詞。亭中地板刻有清華大學校徽,亭身為環狀圓形,共有12道出口,其特殊的多邊形設計能產生強烈的迴音,因此又名「迴音亭」。四周綠樹環繞,顯得格外清幽。

「梅亭」位於梅校長陵墓左前方坡崁下,為清華19181938級校友捐建,而於19684月建成。混凝土薄殼結構呈近雙曲或拋物線幾何形狀,加以鉸鏈接地面。因其形似飛機,故又名「機亭」,為供人休憩的涼亭。「梅亭」中的大理石桌椅為1970級校友捐贈。亭頂上有書法家王壯為篆刻「梅亭」二字。

梅樹壽命約僅60100年,「梅園」高齡梅樹有部分遭受白蟻蛀蝕,201612月清華核工系89級校友吳佳懋捐贈100棵梅樹苗,並舉辦「梅樹清香,樹造新葉」植樹活動,在空曠處種植新的梅樹苗,讓「梅園」在加入新梅之後生態更健康,生生不息。

由於對梅校長的感念,不時有故人到墓前祭拜。近年來,每年有兩次由學校發動的「祭梅」活動,一在新生入學時,各學院新生由院長率領祭拜,另一是在「梅竹賽」前,由校長主祭,校隊教練與學生陪祭,以激勵士氣﹔同時在北京清華校長或梅校長親人 (如梅校長親侄及梅貽寶校友哲嗣梅祖麟院士) 來訪時,也會由校方安排陪同致祭。[5]

關於「梅園」的傳說,在學生中流傳較廣的,最主要有三種﹕

一、情侶不能來這裡,因為會 「沒緣」 ……很多人採取「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態度,以免情斷「梅園」,

二、在梅校長棺木覆石上或「梅亭」上跳一跳,會有「二一」(二分之一不及格)的報應,可能有相當嚇阻力,

三、看到「阿飄」的靈異傳說,如果對梅校長的高風亮節略有了解,或可坦然相對。

參考資料

[1]. 「一個時代的斯文: 清華校長梅貽琦」,黃延復、鍾秀斌,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1)

[2]. 「大學與大師: 清華校長梅貽琦傳」,岳南,中國文史出版社 (2017)

[3]. 「余火炎先生、余河益先生訪談稿」,陳華、倪瓊湘、吳孟真同學 (2010)

[4]. 「朱樹恭教授訪談稿」,陳華、倪瓊湘,清華大學圖書館數位校史館 (2008)

[5] 「梅園二三事」,陳力俊部落格: http://lihjchen1002.blogspot.com/2015/04/blog-post.html


蔣經國先生與朱樹恭前教務長攝於梅園 (19654)

與北京清華陳吉寧校長共同祭梅 (2012108)


梅校長親侄及梅貽寶校友哲嗣梅祖麟院士夫婦在「月涵亭」中留影 (2018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