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日 星期二

清華大學校歌註釋及佳評

清華大學校歌註釋及佳評



1924
3月清華中文校歌誕生了,中文校歌的詞作者是汪鸞翔先生,曲作者是何林一夫人(即張麗珍女士)。由於是以文言文作詞,其中的典故、涵義對許多人來說難以一看即知,如《清華週刊》總編輯賀麟所言,當時有些同學「歌焉而不審其義,唱焉而不究其旨」,[1] 因此汪鸞翔先生在1925年寫的《清華中文校歌之真義》一文(以下簡稱《真義》),發表在《清華週刊》第353期(1925102日)。《真義》中說:「本校歌意在詞旨雋永,故用文言發表。其中恐有不能一覽即了之處,故為解剖如下。」 [2] 同時汪先生長孫與多位前賢也加以闡釋,[3-5] 今擇其要以釋義:

 汪鸞翔先生編寫的中文校歌有三段歌詞, 1924年發表的原歌詞及註釋如下:

     第一段:

此首述本校所在之地點,與學生來學之狀況揭出。

     西山蒼蒼,東海茫茫,吾校莊嚴,巋然中央。

[註釋「西山蒼蒼,東海茫茫」,首先是指示了學校所在地。北京的西邊和北邊是太行山餘脈的燕山山脈。西邊的山脈距離北京城約20公里,北京人把這些山脈就叫做西山。清華學校距西山大約是10公里。

「巋然」是高大獨立的樣子。]

    東西文化,薈萃一堂,大同爰躋,祖國以光。

[註釋《真義》言「救人之法,萬別千差。今在校言校,且先從力所能及者做起,略為整頓學術焉可矣。與本校最適宜,且今世最亟需之學術,尤莫亟於融合東西之文化。故本校歌即以融合東西文化為所含之『元素』,是校歌的主旨之一。」

世界大同,這是中國人幾千年來對理想的社會狀態的一個夢想。 「爰」:於是, 「躋」登、向上。

「大同爰躋,祖國以光」的意思就是:於是達到(登上)世界大同(最高境界),祖國得以光輝。這是校歌的主旨之一,也是校歌中的最強音。

清華學校有其特殊性,學校是在庚子賠款美國退款的基礎上建立的,學校大權掌握在美國人為首的董事會手中,畢業生都留學美國,所以校風受美國的影響很重,比較重視英文教學。但在這種愛國主義的激勵下,也激起了清華學生的反思。為了在留學回國後更好地為祖國服務,也開始更重視國學的學習,中西貫通的思想成了師生的共識。為了國家的尊嚴,對中文校歌也有了更迫切的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下,清華校歌的主旨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3]

    莘莘學子來遠方,莘莘學子來遠方。

    春風化雨樂未央,行健不息須自強。

[註釋:《真義》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見《周易·乾卦》,亦本校校訓也。「春風化雨」用孔孟教學故事,吾校師生時時念此,則衝突可少,愛情自深矣。

「未央」是未盡、無已,無邊無際的意思。]  

    自強,自強,行健不息須自強!

    自強,自強,行健不息須自強! 

    第二段:

    《真意》中說:「此首述本校設備之大凡,及學生用功之次序。」

    左圖右史,鄴架巍巍,致知窮理,學古探微。

[註釋《真義》中有:「左圖右史」指圖書館閱覽之便。唐李鄴侯家多藏書,故以為比。「鄴架」即鄴侯之架;

    《真義》中說:「致知窮理,學古探微」,指科學、文學、哲學,各大系統所包含者言之。學科名目太繁,不便入歌,故以此八字渾括一切。言外有並行不悖,並任人選擇自由之意。「格物致知」的意思是深入研究事物,探索事物的規律和原理。「窮理」: 窮究事物之理的意思。]   

    新舊合冶,殊途同歸,肴核仁義,聞道日肥。

[註釋:  詞作者在校歌中表達了救國救民的途徑,在學校就要教育救國,尤其是針對清華學校的特點,要「中西融匯,古今貫通」。「中西文化,薈萃一堂」、「新舊合冶,殊途同歸」是校歌的另一主旨。

「肴核仁義,聞道日肥」,在《真義》中,有這樣的解釋:有不忘古訓,並注重德育之意;

肴是指肉菜,核是指果類。談論美味飲食,現代常用詞有菜肴、酒肴,而在古文中,也常用「肴核」。

「仁義」已成為傳統道德的別名,而且常與「道德」並稱為「仁義道德」。「肴核仁義」就是把仁義比做是和日用飲食一樣日不可缺的事情,只不過一是精神上的,一是物質上的。

聞道表示要追求真理、修身養性,是中國傳統文人的至高境界。

「肥在這裡是在精神的意義上使用的,猶厚也。精神豐富,和個人的修養聯繫起來。]

    服膺守善心無違,服膺守善心無違。

[註釋「服膺」:謹記在心,衷心信服。《真義》中有:此藉以表示學生讀書有得,怡然自樂之狀態。]

    海能卑下眾水歸,學問篤實生光輝。

[註釋《真義》中有:「海能卑下眾水歸」,此句用意深遠,期望無窮。古人常以此來讚揚謙卑的人品,今人之不能大成者,皆一得自封害之也,故拈出此意,願與學者共勉之。「學問篤實生光輝」,此句言既用苦功,必有效果,此為學者最後之實獲,將來能照耀大地者,即仗此光輝耳。]

     光輝,光輝,學問篤實生光輝!

     光輝,光輝,學問篤實生光輝!

 

    第三段:

此首再將東西文化讚歎一番。

    器識為先,文藝其從,立德立言,無問西東。

[註釋: 1925年《清華週刊》上,賀麟的《書後》一文中,特別對「器識為先,文藝其從」一句做了解釋。其文中寫道:「這是古人作學問的步驟,關係極為重要。器是度量,識是識見。曾文正公發揮此理最為透澈。曾氏之意以為為學首重器識,次重事業,末重文藝,因他認為器識第一為事業之根本,第二為自拔于常人者之基礎。而文藝乃器識與事業之副產。」]

    孰紹介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視,泱泱大風。

[註釋「紹介」:介紹。《真義》中說:「地有東西之分,文有豎橫之別,然而好美惡醜,好善惡惡,人之心理,大略相同。由此可見眾生之本性同一,所不同者,風俗習慣上之差別耳。本性既同一,則彼此之文化,皆易交換灌輸。而況乎文與行交修,德與言並重,東聖西聖,固有若合符節者哉?吾人一旦觀其會通,且身負介紹之任,其有無窮之樂也。而之所以能做出這樣的貢獻,在于我校觀點一視同仁的『泱泱大風』

    水木清華眾秀鐘,水木清華眾秀鐘。

[註釋「秀」:優秀的人才,「鐘」:鍾愛。「水木清華」為清華大學的形象標誌。

《真義》中有:「水木清華眾秀鐘」一句,表示吾校人材眾多,各種異能,無不悉備,優秀分子,皆由此出。歌聲至此,已覺要義搜盡,無可再說,只可用頌禱之詞收束之。]

    萬悃如一矢以忠,赫赫吾校名無窮。

[註釋「悃」:真心誠意,「矢」:發誓。《真義》中有:如此莊嚴境界,如何能使之永垂不敝?所恃者,人人對於本校心頭之一點「忠」耳。名者,實之賓也。吾校苟能實際如斯,則嘉名無窮,乃當然之理。可謂言有盡而意無盡矣。]

    無窮,無窮,赫赫吾校名無窮!

    無窮,無窮,赫赫吾校名無窮!

    詞作者汪鸞翔先生的《真義》一文最後說:「以上歌分三章,每章各有用意,不相複遝,故以全歌為最上。至於每章末了重疊之句,必以最響之韻為之,如「自強」、「光輝」、「無窮」等……亦讀者所宜知也。」

    通過仔細閱讀《真義》一文,並且結合上述的注釋,我們就可以體會到清華大學校歌的立意深邃、氣勢宏偉、情感充沛、詞句典雅。因此清華校歌能夠流傳久遠,經歷近百年而不衰。

    有清華學者也評論說:「清華老校歌歌詠的主題:一是博學,二是愛國,三是修德,四是自強。這四層含義是老清華傳統中的現代性精粹。今天,歷史條件不同了,但我們面臨的任務依然是民族復興這個莊嚴的主題。我們應該唱響的依然是這個四重變奏。這也許就是清華老校歌的歌詞至今依然葆有生命力的原因。」

     在首次發表清華中文校歌的《清華週刊》第307期(1924328日)中,編輯李惟果所寫《社論  新校歌之教訓》評論「吾聞之而志舒,吾聞之而心怡」,讚美之情溢於言表。[4]

    另一篇文章發表于《清華週刊》第358期(1925116日),即賀麟(當時為高四級學生、《清華週刊》總編輯)的文章《清華中文校歌之真意義書後》(以下簡稱《書後》):「清華現在的中文校歌,實儒家學說之結晶,可以表示中國文化之精神。而同時又能符合校訓,達出清華教育宗旨。且校歌措辭,亦頗得體。故自次校歌公佈後,雖無人撰文正式批評,而大家均覺欣賞此歌。無惑乎學校開全體大會時,總是唱中文校歌,無形中中文校歌,已取英文校歌之地位而代之了。」[1]

    清華大學教授陳新宇認為,該歌詞具有三大特徵:其一,格局宏大,眼光獨到。該新校歌以學術救國為清華己任,並結合清華特點與世界潮流,提出「融合東西文化」的目標定位,對中國文化和外來文化持一種相容並蓄、平等視之的立場。其二,用典雅致,寄望殷殷。“大同”出自《禮記》,寄寓極樂世界理想;「自強」、「行健「出自《周易》,契合校訓;“春風化雨”出自《孟子》,以孔孟教學期許師生之間情感融洽。其三,理念先進,意義雋永。以「致知窮理,學古探微」攬括科學、文學和哲學各類學科,寓意並行不悖,任人選擇,體現自由教育之風;以「器識為先,文藝其從」教誨學生注重內在德性修養,切勿只恃外在技藝和小聰明,造成本末倒置。以上種種理念,對於今天努力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主政者,苦惱於精緻利己主義盛行的教育者,或許不無啟發意義。

 參考資料

[1] 賀麟,《「清華中文校歌之真意義」書後》,《清華週刊》第358期(1925116日)。

[2] 汪鸞翔,《清華中文校歌之真義》《清華週刊》第353期(1925102日)。

[3] 汪端偉清華大學校歌的前世與今生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 2018-09-04 [2020-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5 (中文(中國大陸)[作者為清華大學校歌詞作者汪鸞翔先生的長孫]。

[4] 李惟果,《社論  新校歌之教訓》,《清華週刊》第307期(1924328日)

[5] 徐葆耕. 校歌與清華傳統. 清華大學新聞網. 2001-04-09 [2017-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2


2020年8月31日 星期一

清華大學現行校歌由來與沿革

清華大學現行校歌由來與沿革


清華大學校歌在清華建立初期制定。第一首校歌詞曲皆由
1913年始在清華任教的美籍音樂教師凱薩琳西里小姐(Miss Katharine E. Seelye)所作,詞為英文,題名「Tsing Hua College Song」。1923年前後,開始出現重視中國文化的呼聲,清華大學重新公開徵集中文校歌,[1] 最終採用了國文科教師汪鸞翔先生 [2] 用文言文寫成的歌詞,並由英文文案處主任何林一夫人張麗珍女士 [3] 譜曲。

汪鸞翔先生所撰歌詞如下: [4]

(一)

西山蒼蒼,東海茫茫,吾校莊嚴,巋然中央。[校歌 1]

東西文化,薈萃一堂,大同爰躋,祖國以光。

莘莘學子來遠方,莘莘學子來遠方,

春風化雨樂未央,行健不息須自強。

自強,自強,行健不息須自強。

(二)

左圖右史,鄴架巍巍,致知窮理,學古探微。

新舊合冶,殊途同歸,餚核仁義,聞道日肥。

服膺守善心無違,服膺守善心無違,

海能卑下眾水歸,學問篤實生光輝。

光輝,光輝,學問篤實生光輝。

(三)

器識為先,文藝其從,立德立言,無問西東。

孰紹介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視,泱泱大風。[校歌 2]

水木清華眾秀鍾,水木清華眾秀鍾,

萬悃如一矢以忠,赫赫吾校名無窮。[校歌 3]

無窮,無窮,赫赫吾校名無窮。

[校歌 1] 北京清華、新竹清華官網和大多數地方常寫為「巍然中央」,原稿應為「巋然中央」。

[校歌 2] 新竹清華官網寫為「孰介紹是」,原稿應為「孰紹介是」。

[校歌 3] 北京清華、新竹清華官網寫為「無穹」,原稿應為「無窮」。

為幫助學生理解,汪鸞翔於1925年秋在《清華周刊》上發表了《清華中文校歌之真義》,並簡述清華中文校歌誕生的過程:「本校中文校歌選擇於前兩年徵求校歌之時,在作者對於世界學術思想之變遷,以及我校教育方針之擇定,頗費一番斟酌,而後敢於發言。即學校採用之時,亦幾經請北京名人之審定,而後乃毅然採定。採定後,復請何林一夫人精心制曲,始琅然可歌。」[5]

在《清華週刊》307期(1924328日)的尾頁有校歌歌譜(簡譜),其標題為「清華學校校歌 汪鸞翔先生撰歌 何林一夫人作」。並在歌譜的下方有「1924年3月18日下午十二點半第一次全體練習,1924年3月20日下午三點一刻第一次正式合唱」。該期還有:「要聞 (一)上星期四(3月20日)舉行全體大會,會序除唱國歌校歌外,由曹校長致演說詞。 …  (三)新中文校歌已編就,暫定每星期一、三、五午飯後在大禮堂練習。」從後續記載還可以看到,新校歌誕生後,規定了每星期一、三、五午飯後在大禮堂前練習新校歌,而且校長和外籍教師也來參加,可見當時大家對新校歌的重視。同時中文校歌誕生後非常受師生的歡迎,當時在重要的集會上都要唱中文校歌,有時是中英文校歌並唱。[5]

在首次發表清華中文校歌的《清華週刊》第307期(1924328日)中,第一頁就是《社論  新校歌之教訓  (果)》。作者應為李惟果,當時為高一級學生、《清華週刊》編輯。作者對新的中文校歌則聞之而志舒、聞之而心怡,讚美之情溢於言表。[5]

另一篇文章發表于《清華週刊》第358期(1925116日),即賀麟(當時為高四級學生、《清華週刊》總編輯)的文章《「清華中文校歌之真意義」書後》;「清華現在的中文校歌,實儒家學說之結晶,可以表示中國文化之精神。而同時又能符合校訓,達出清華教育宗旨。且校歌措辭,亦頗得體。故自次校歌公佈後,雖無人撰文正式批評,而大家均覺欣賞此歌。無惑乎學校開全體大會時,總是唱中文校歌,無形中中文校歌,已取英文校歌之地位而代之了。」[5]

1928年學校改名為「國立清華大學」。1931年《清華大學二十周年紀念刊》刊載了《校歌》的歌譜,這個校歌就是清華大學校歌了。這個歌譜只取了《清華學校校歌》歌詞的第一段。[5]

抗戰期間,清華與北大、南開合組西南聯合大學,為此需要新的校歌。1939年,西南聯大常委會核定《滿江紅》為聯大校歌,作詞者為聯大中文系教授羅庸,作曲者為由清華研究院畢業生張清常。[5]

1949年後,汪鸞翔先生作詞的校歌在大陸不再為人提起。但在1956年建校的新竹清華,則自始沿用原校歌。大陸在改革開放特別是進入新時期以後,這首歌逐漸在校友活動以及學校重大活動中傳唱,並為廣大師生所喜愛,也成為清華歷史文化傳承的一種象徵。雖然在正式檔記載中都稱之為《清華大學老校歌》,但實際上它已經是清華人心目中的校歌了。2014年大陸教育部批准了新的《清華大學章程》,其中規定了校歌為《清華學校校歌》。汪鸞翔先生作詞的這首校歌作為北京清華大學正式校歌又一次載入史冊,可謂清華校歌在大陸的重生。

參考資料

[1] 1923年前後,清華大學重新公開徵集校歌,19211125日,在《清華周刊》227期有徵求新校歌的啟事:

 茲接校長處送來啟事一則,特為披露於下:

徵求國文校歌

查本校校歌只有英文,而無國文,現在徵求國文校歌。校中教職員暨學生,不乏精於詩歌之士,或就原有英文校歌,譯為國文校歌,或用國文,另作校歌,均所歡迎,如有佳稿請交校長處,以便擇優採用為荷。

最終採用了汪鸞翔先生用文言文寫成的歌詞,並由何林一夫人張麗珍女士譜曲,趙元任編合唱。三段歌詞,氣勢宏偉,涵義深刻。於1924318日全體練習試唱,320日在大禮堂正式合唱,刊載於1924327日《清華周刊》。

[2] 汪鸞翔 (1871-1962) 先生,為前清舉人,曾為清末封疆大吏張之洞幕僚,協助張之洞編纂《勸學篇》。該書充分反映張之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汪鸞翔深受其影響,這些思想在清華校歌中有所體現。汪先生精于國學,長於中國詩、畫,而且熟悉西方科學,1918年暑假後到清華學校任課,直至1928年離校退休。

[3] 為「清華早年的津貼生……1923年前後嫁給清華學校英文文案處職員何林一(後為英文文案處主任)。因當時學校有禁止教職眷屬在校中任職的規定,所以何林一夫人張麗珍不是學校正式的音樂教師,但她熱心於音樂教育,曾擔任中學部唱歌團、中等科音樂班的指導教師,還經常積極參加學校舉辦的各種音樂會,有學生稱之為難得的好教員」(北京清華校史館館員劉惠莉提供)。[6]

[4] 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 校歌. 國立清華大學數位校史館. 國立清華大學. [2017-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26 (中文(台灣).

[5] 汪端偉. 清華大學校歌的前世與今生. 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 2018-09-04 [2020-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5 (中文(中國大陸). [作者為汪鸞翔先生的長孫]。

[6] 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 校歌的由來. 國立清華大學數位校史館. 國立清華大學. [2010-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6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