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0日 星期五

清華最早的校園建築為何?小吃部何時完成?大草坪於何年闢建?

清華最早的校園建築為何?小吃部何時完成?大草坪於何年闢建?

最早的校園建築: 19566月的「清華研究院辦公樓」,總工程價為新台幣一百三十七萬元,簽約日期195662日。當時的專任教職員僅有九人,在同一年建造的尚有東院教授宿舍十所(現東院110號),現在6號與8號已拆除。據朱樹恭教授回憶:「梅校長住東院八號,後任校長把八號與十號打通,校長宿舍變得比較大了。」[2]
1963年,西院教職員宿舍116號完工,同時最早的學生餐廳(現小吃部)與福利社、男生宿舍明齋、平齋也於同一年完成。[1]

[1]〈水清木華──新竹清華的校園建築與景觀〉,洪麗珠 (2001)

[2]「朱樹恭教授訪談稿」,陳華、倪瓊湘,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數位校史館 (2008)

胡適先生逝世當天下午曾與梅貽琦校長通話嗎?

胡適先生逝世當天下午曾與梅貽琦校長通話嗎?

胡適先生與梅貽琦校長是莫逆之交。196224日梅校長獲選中央研究院第四屆院士後,胡適院長曾打電話向他祝賀,不幸當天晚上胡適先生致詞時,不支倒地而遽然去世。

胡適先生是清華校友1925協助清華成立震動學術界的「清華國學院」而梅貽琦校長於次年被公選為清華大學的第一任教務長。國學研究院初期設有辦公室主任,由吳宓擔任,一年後吳宓辭職,便由擔任教務長的梅貽琦負責院務。同時對日抗戰勝利後,兩人分別在北京擔任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校長,194812月,也都搭國民政府專機從北京南飛、兩位中國龍頭大學校長,在國共政治上做了明顯的選擇。

兩人在國民政府遷台後,都有一段時期住在美國紐約,主導 「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與參與「華美社」事務﹔梅校長先於1956年返台建立「新竹清華大學」,胡先生則於1958年來台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長,從各種報導以及檔案照片中,可見兩人互動非常頻繁﹔比較令人傷感的是,兩位身體狀況都相當不好,長期住院,並曾在1961年同時在台大醫院住院,留下一張在特別病房聆聽原子爐臨界廣播的照片。胡先生後來出院,而梅校長則在生前再沒能離開醫院,但胡先生卻早一步離開人世﹔梅校長則是於當年519日溘然長逝,兩位並世學人領袖於半年內分別與世長辭,徒留人間遺憾。


2014年1月6日 星期一

庚款基金還存在嗎?它的孳息是怎麼分配的?

清華大學庚款基金還存在嗎?它的孳息是怎麼分配的?

庚款基金清華大學部分自1929年起由「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中基會」)保管經營。1949年,國內局勢動盪,有收益之資產,只剩美元資產。此後幾年,因為清華大學尚未在台復校,每年支出較少,所以基金累積頗為迅速,直到清華大學核原子科學研究所成立後,才逐漸減緩。至2017年,「清華大學基金」資本額市場價值達美金3,670萬元,每年收入達美金百萬元。

由於歷史原因,新竹清華是現今庚子賠款清華大學基金唯一使用者;根據與教育部訂定之「清華大學基金」永久保管辦法中規定,基金只能動用利息收入,「中基會」僅負基金保管與營運之責,基金每年之收益,接根據教育部核准之清華大學預算逐年撥付,不過問其預算內容。[1]

國民政府於遷台後物力維艱,擬闢教育財源,有人建議當局,謂美庚款原本供清華大學及清華留美生之用,北京清華既已陷落,似宜將在美之庚款基金,全數移撥台灣,作為教育之外匯來源。政府乃正式諮詢時任農復會主委之「中基會」董事蔣夢麟,將當局旨意通知該會後,「中基會」代幹事長胡適回函,澄清當年中美政府協議成立「中基會」要旨,目前清華基金利息,未與北京清華,只以一部份在美國用作中美文化事業及補助台灣高等教育之用。當局遂命教育部電告梅校長,囑將清華基金利息,盡量用於國內文化教育事業,並邀梅校長回台一行,詳加計議。梅校長於19543月首途抵台,開展了清華在台建校之契機。[2]

[1] 19242018業務報告〉,台北;財團法人「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20193月。
[2] 趙賡颺編著,《梅貽琦傳稿》,邦信文化資訊公司,台北 (1989)

2014年1月5日 星期日

新竹清華是否因持有清華創校大印而為兩岸清華正統?

新竹清華是否因持有清華創校大印而為兩岸清華正統

中國人講求正統,正統往往看是否持有大印,比如皇帝的玉璽就代表天命,如果玉璽丟失就可能就要由別的人做皇帝。有很長一段時期,傳說梅校長是帶著清華的校印到新竹,因此新竹清華可被認為是正統的清華大學。但後來在檔案中找到一份公文,說明梅校長離開北京清華時太匆忙,未及帶出校印,新竹現用的校印是後刻的。

2014年1月4日 星期六

清華校地有多大?原來屬於那個單位?

 清華校地有多大?原來屬於那個單位?  

清華復校的校址設於新竹市,起初由中國石油公司提撥約42(40公頃) 原屬日本海軍燃料廠的土地,名義上由教育部增列預算三百六十餘萬,再由中油將等價繳庫對銷,這也是傳聞「一元購地」的由來。
另由新竹縣長朱盛淇同意再撥約34 (33公頃) 土地,加上清華自身向周邊民家收購者,此時校地共約86公頃。

1950-56在新竹中油公司任職的校友,而在19561月轉任清華大學工務處主任的朱樹恭教授回憶,他與新竹縣交涉,敲定撥四十甲。另早期清華光復路北面還有一大塊約兩百甲土地,為日據時代的海軍燃料廠原來也屬中國石油公司,但在清華建校一年前撥交台灣銀行。所以後來中油公司有人說假使清華早來一年,光復路南北兩邊的地可能都給清華[1]

另一方面,清華從1989-2003年,歷經約十五年,總預算超過十五億元,完成開發總面積達16.7公頃的南校區。其中約三分之二原為墓地區,其餘三分之一為聚落區。清華大學於1986年即提出都市計畫變更申請,1991年,公告為學校用地,1996年,完成私地徵收與公地撥用程序。公地撥用獲當時新竹市長童勝男的大力支持。[2]

[1]「朱樹恭教授訪談稿」,陳華、倪瓊湘,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數位校史館 (2008)

[2] 「話說清華」, p. 206,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出版社 (2011)

2014年1月3日 星期五

梅校長與新竹清華

梅校長與新竹清華

梅校長於19481221日;乘國民政府專機自北京飛抵南京。梅校長出走應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在他離開北京約一個月前,即1128日,梅夫人與長女與兩個外孫先搭乘軍界親友的飛機離開北平。198010月,北京清華召開「回憶梅貽琦先生座談會」中,在1948年任教務長的吳澤霖先生回憶,梅校長說:「我一定走,我的走是為了保護清華基金。」

在短暫赴巴黎代表政府出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四次大會後,194912月轉往紐約與「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會商清華基金保管及運用事宜。梅校長寓美六年,應聘擔任管理清華基金之「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中基會) 「榮譽秘書」,對清華基金保管與基金利息運用事宜,頗多切實而積極的貢獻。19503月,「中基會」董事會完全支持梅校長致教育部長杭立武函,備陳保存、管理、使用清華基金觀點,贊成各項活動,但以「清華大學在美事務文化事業顧問委員會」名義出面行事;在「華美協進社」租一室,作為「清華大學在美事務」辦公室,雇半時助理一人,處理清華大學在美事務。1954-57年教育部「在美教育文化事業顧問委員會」借該社辦公,梅校長任主委,委員有于斌、陳立夫、胡適、郭秉文等,程其保任委員兼執行祕書,駐美新聞人員宋晞、唐振楚為祕書。19543月,回台參加國民大會,留台期間,曾環島考察,並決定恢復「清華學報」,發表學術論著,評介國際重要新書。並與教育部商定,籌辦新興科學研究機構。1955年,恢復「清華學報」,組織編輯委員會,聘何廉為主席,1956年六月新一卷第一期出版。

1955年,「中美合作研究原子能和平用途協定」正式簽字,政府決定設立原子科學研究機構,發展原子科學之研究,乃電召梅貽琦校長返國籌議。195511月,抵台籌辦「原子科學研究所」。並於同年12月,由行政院組設「清華大學研究院籌備委員會」,以教育部長張其昀與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為共同主席,國防、外交、財政、經濟四部代表,暨蔣夢麟、浦薛鳳、錢昌祚,陳雪屏、錢思亮、金開英、洪紳諸先生為委員,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孫宕越及趙賡颺為秘書。19561月,第二次籌備會中決定:

一、校址設於新竹市東郊赤土崎。
二、先設原子科學研究所,將來設三研究所,招收研究生。
三、開辦費、建築費與經常費由政府核發,圖書設備費由清華基金利息支付。

19561月,即在台北成立籌備處,以陳可忠為主任;清華在台復校工作由此開始。名為復校,實為建校:擇地、建屋、購置圖書儀器、裝配實驗室,一切都得從頭做起。復校後,梅貽琦繼任校長,19587月,副總統陳誠獲任命兼行政院長組閣,力邀梅校長出任教育部長,梅校長數度堅辭,均不被接受,最後不得不以不離清華,不辭校長為條件勉為答應,直到19625月病逝為止,自1931年任北京清華校長,為清華之最高負責人,前後共32年之久。

清華復校的校址設於新竹市,土地由中國石油公司(今台灣中油公司)撥讓42甲,連同新竹縣政府贈送土地約34甲,又陸續收購民地,總校址面積達86甲餘。接收之後,即著手興建校舍,其建築完成先後依次為辦公大樓及東院教授宿舍(1957)、天然氣櫃、物理館(1958)、新南院教授宿舍、單身教授宿舍、反應器館、核工館(1960)、科儀館(1962),建設速度,被台灣學界稱之為「魔術師般神速」。

建設校舍之同時,亦著手準備招生授課。19569月,即招考原子科學研究所首屆研究生,錄取21人,先假國立台灣大學上課。課程為二年制,畢業授理學碩士學位。次年,首批校舍(辦公室、教授住宅及職員、學生宿舍)完工,秋季即開始在新竹上課。

在籌備儀器設備方面,梅校長於19563月赴美洽聘教授的同時,亦洽訂原子反應器及訂購儀器,並洽撥基金年息,結束清華在美未了事務。「在美教育文化事業顧問委員會」主委交程其保代理,洽妥美國贈送原子爐價款、有關原子研究機構合作事宜;同年,向美國訂購范氏加速器,於19587月開始安裝,次年春安裝完成。當時原子科學研究所最重要的設備為清華水池式反應器,於1961413日達到臨界。這座反應器係於19583月和美國奇異公司簽約,1958年冬開始興建,1961122 (世界第一座原子爐臨界日) 在台北舉行正式啟用典禮,梅校長因病篤,僅能在病床上接收音訊。

值得一提是此項水池式反應器(俗稱原子爐),共耗資美金105萬元。土木工程由華泰建築師、清華校友張昌華設計,裝置工程乃由清華自行設計施工,機件裝置時,由中國石油公司、台灣電力公司、台灣鋁業公司分別派員操作,並得經濟部聯合工業研究所之協助,為國內工業界與學術界首次密切合作之成果,為華人土地上第一座原子爐,胡適先生曾說是「變魔術一樣的」速度完成。


梅校長勉為接任教育部長後,繁鉅的工作,使他的健康大受損害,1960年任期屆滿時堅辭,仍未為陳誠接受,但於1960年春夏之交,病情突變,自5月初起,竟「扶杖勉強行動」,月底住院時,經診斷為前列腺癌轉移,親友急電梅夫人於619日自美國來台照顧,1960年冬至翌年夏季病況穩定,並於19612月辭任教育部長,原擬於校慶日返校,親睹於412日達成臨界之原子爐,不意病情惡化,無法如願。在196112 月後,已無法離床起坐,1962519日溘然長逝於台大醫院,為紀念梅校長,清華大學在代理校長陳可忠主持下,特命名反應器實驗館為「梅貽琦紀念館」。

清華在台灣何時以「國立清華大學」為名運作?


清華在台灣何時以「國立清華大學」為名運作?

清華於1956年在台建校,雖僅設「原子科學研究所」一所,自始即以「國立清華大學」為名運作。由於當時教育部有大學有三學系方可設院、三學院方可設校規定,特准清華成為「一所大學」,可謂破格。事實上,到1960年代,大學法仍規定,具備三個學院以上的條件,才可成立大學。同時部定標準:設置九個以上學系,依其性質,可以成立三個以上學院。

另一方面,與清華緊鄰的「國立交通大學」建校名稱則遠較曲折,1958年,成立時名為「國立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1967年,電子研究所改制為工學院,稱「國立交通大學工學院」。1979年,才恢復校名為國立交通大學「國立交通大學」。

據時任梅校長秘書的趙賡颺記述19561「國立清華大學研究院籌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決議:「先辦原子科學研究所將來設三研究所會後教育部秘書室傳達張其昀部長指示﹕「() 交通大學同時復校,另設一研究所,故稱『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清華經費充裕,能辦三個研究所,故稱『大學』﹔且已列入會議記錄,宜加籌畫。() 交大主要研究電子,清華先研究核子 (nuclear),宜改稱核子研究所,() 清華從速招收研究生」等。梅貽琦校長認為﹕「() 增設研究所,須俟原子科學研究所成立後,視設備經費情形,再行籌議, () nuclear譯為核子或原子皆可,惟原子流行較早,涵義似亦廣些﹔況報告。提議、決議、紀錄,皆已先通用在案,更改似無必要」,以此回應教育部,而得以照原計畫進行。[1] 另一方面,梅貽琦校長本來計劃,待新竹校地建築完工,教學設備初具,再行招生﹔但因最高當局關切,教育部長催促,並有年度預算及員額編制等問題,必須預先確定,不能等待,即先招考研究生。

梅校長預計建築與購置設備費時,乃與台大錢思亮校長洽商合作,原則上研究生先借台大上課,並藉台大師資與設備。因清華人手不足,報名事務委託師大註冊組辦理。考題與閱卷,由梅校長約聘學者擔任,考卷之製作及彌封編號,試題之打、印,皆由梅校長親自主持。錄取及註冊者十五人,九月底全部住入台大宿舍,十月三日正式上課。[1]

至於「國立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 要到1958年才正式成立。清華成立時僅有原子科學研究所成為有人戲稱「一所大學」的由來。

[1] 趙賡颺編著,《梅貽琦傳稿》,邦信文化資訊公司,台北 (1989)

2014年1月2日 星期四

新竹清華建校經過

新竹清華建校經過

19543月,梅校長回台參加國民大會,留台期間,曾環島考察,並與教育部商定,籌辦新興科學研究機構。
1955年,「中美合作研究原子能和平用途協定」正式簽字,政府決定設立原子科學研究機構,發展原子科學之研究,乃電召梅貽琦校長返國籌議。195511月,抵台籌辦「原子科學研究所」。並於同年12月,由行政院組設「清華大學研究院籌備委員會」,以教育部長張其昀與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為共同主席,國防、外交、財政、經濟四部代表,暨蔣夢麟、浦薛鳳、錢昌祚,陳雪屏、錢思亮、金開英、洪紳諸先生為委員,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孫宕越及趙賡颺為秘書。19561月,第二次籌備會中決定:

一、校址設於新竹市東郊赤土崎。
二、先設原子科學研究所,將來設三研究所,招收研究生。
三、開辦費、建築費與經常費由政府核發,圖書設備費由清華基金利息支付。

19561月,即在台北成立籌備處,以陳可忠為主任;清華在台復校工作由此開始。名為復校,實為建校:擇地、建屋、購置圖書儀器、裝配實驗室,一切都得從頭做起。復校後,梅貽琦繼任校長,19587月,副總統陳誠獲任命兼行政院長組閣,力邀梅校長出任教育部長,梅校長數度堅辭,均不被接受,最後不得不以不離清華,不辭校長為條件勉為答應,直到19625月病逝為止,自1931年任北京清華校長,為清華之最高負責人,前後共32年之久。

清華復校的校址設於新竹市,土地由中國石油公司(今台灣中油公司)撥讓42甲,連同新竹縣政府贈送土地約34甲,又陸續收購民地,總校址面積達86甲餘。接收之後,即著手興建校舍,其建築完成先後依次為辦公大樓及東院教授宿舍(1957)、天然氣櫃、物理館(1958)、新南院教授宿舍、單身教授宿舍、反應器館、核工館(1960)、科儀館(1962),建設速度,被台灣學界稱之為「魔術師般神速」。

建設校舍之同時,亦著手準備招生授課。19569月,即招考原子科學研究所首屆研究生,錄取21人,先假國立台灣大學上課。課程為二年制,畢業授理學碩士學位。次年,首批校舍(辦公室、教授住宅及職員、學生宿舍)完工,秋季即開始在新竹上課。

在籌備儀器設備方面,梅校長於19563月赴美洽聘教授的同時,亦洽訂原子反應器及訂購儀器,並洽撥基金年息,結束清華在美未了事務。「在美教育文化事業顧問委員會」主委交程其保代理,洽妥美國贈送原子爐價款、有關原子研究機構合作事宜;同年,向美國訂購范氏加速器,於19587月開始安裝,次年春安裝完成。當時原子科學研究所最重要的設備為清華水池式反應器,於1961413日達到臨界。這座反應器係於19583月和美國奇異公司簽約,1958年冬開始興建,1961122 (世界第一座原子爐臨界日) 在台北舉行正式啟用典禮,梅校長因病篤,僅能在病床上接收音訊。


1962年夏,因鑒於數學之重要性與日俱增及國內缺乏大專學校的師資,為培植數學研究人材、充實大專數學師資、並加強原子科學研究之數學課程,增設了數學研究所,於1963年春季招考第一屆研究生。1964年,恢復大學部,先設置核子工程及數學兩系,參加聯合招生。1965年,增設物理系,1966年又增設化學系。同年7月,成立物理研究所,隔年設立博士班。1968年成立化學研究所,招收第一屆研究生,後又繼續成立各種所系。

2014年1月1日 星期三

梅貽琦校長為何是兩岸清華永久校長?

梅校長是清華第一屆直接留美生(1909年),清華大學物理教員、教授(1915年),教務長(1926年),代理校務(1928年),留美學生監督(1928-31年),清華大學校長(1931-48年),清華基金監督(1949-55年),新竹清華大學校長(1956-62年)。他在一次致校友函中說:「生斯長斯,吾愛吾廬」,而以終身服務清華實踐;一生盡瘁清華大學,未曾一日間斷。清華事業就是他的事業,是古今極為少見的遇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