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日 星期二

清華大學校歌註釋及佳評

清華大學校歌註釋及佳評



1924
3月清華中文校歌誕生了,中文校歌的詞作者是汪鸞翔先生,曲作者是何林一夫人(即張麗珍女士)。由於是以文言文作詞,其中的典故、涵義對許多人來說難以一看即知,如《清華週刊》總編輯賀麟所言,當時有些同學「歌焉而不審其義,唱焉而不究其旨」,[1] 因此汪鸞翔先生在1925年寫的《清華中文校歌之真義》一文(以下簡稱《真義》),發表在《清華週刊》第353期(1925102日)。《真義》中說:「本校歌意在詞旨雋永,故用文言發表。其中恐有不能一覽即了之處,故為解剖如下。」 [2] 同時汪先生長孫與多位前賢也加以闡釋,[3-5] 今擇其要以釋義:

 汪鸞翔先生編寫的中文校歌有三段歌詞, 1924年發表的原歌詞及註釋如下:

     第一段:

此首述本校所在之地點,與學生來學之狀況揭出。

     西山蒼蒼,東海茫茫,吾校莊嚴,巋然中央。

[註釋「西山蒼蒼,東海茫茫」,首先是指示了學校所在地。北京的西邊和北邊是太行山餘脈的燕山山脈。西邊的山脈距離北京城約20公里,北京人把這些山脈就叫做西山。清華學校距西山大約是10公里。

「巋然」是高大獨立的樣子。]

    東西文化,薈萃一堂,大同爰躋,祖國以光。

[註釋《真義》言「救人之法,萬別千差。今在校言校,且先從力所能及者做起,略為整頓學術焉可矣。與本校最適宜,且今世最亟需之學術,尤莫亟於融合東西之文化。故本校歌即以融合東西文化為所含之『元素』,是校歌的主旨之一。」

世界大同,這是中國人幾千年來對理想的社會狀態的一個夢想。 「爰」:於是, 「躋」登、向上。

「大同爰躋,祖國以光」的意思就是:於是達到(登上)世界大同(最高境界),祖國得以光輝。這是校歌的主旨之一,也是校歌中的最強音。

清華學校有其特殊性,學校是在庚子賠款美國退款的基礎上建立的,學校大權掌握在美國人為首的董事會手中,畢業生都留學美國,所以校風受美國的影響很重,比較重視英文教學。但在這種愛國主義的激勵下,也激起了清華學生的反思。為了在留學回國後更好地為祖國服務,也開始更重視國學的學習,中西貫通的思想成了師生的共識。為了國家的尊嚴,對中文校歌也有了更迫切的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下,清華校歌的主旨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3]

    莘莘學子來遠方,莘莘學子來遠方。

    春風化雨樂未央,行健不息須自強。

[註釋:《真義》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見《周易·乾卦》,亦本校校訓也。「春風化雨」用孔孟教學故事,吾校師生時時念此,則衝突可少,愛情自深矣。

「未央」是未盡、無已,無邊無際的意思。]  

    自強,自強,行健不息須自強!

    自強,自強,行健不息須自強! 

    第二段:

    《真意》中說:「此首述本校設備之大凡,及學生用功之次序。」

    左圖右史,鄴架巍巍,致知窮理,學古探微。

[註釋《真義》中有:「左圖右史」指圖書館閱覽之便。唐李鄴侯家多藏書,故以為比。「鄴架」即鄴侯之架;

    《真義》中說:「致知窮理,學古探微」,指科學、文學、哲學,各大系統所包含者言之。學科名目太繁,不便入歌,故以此八字渾括一切。言外有並行不悖,並任人選擇自由之意。「格物致知」的意思是深入研究事物,探索事物的規律和原理。「窮理」: 窮究事物之理的意思。]   

    新舊合冶,殊途同歸,肴核仁義,聞道日肥。

[註釋:  詞作者在校歌中表達了救國救民的途徑,在學校就要教育救國,尤其是針對清華學校的特點,要「中西融匯,古今貫通」。「中西文化,薈萃一堂」、「新舊合冶,殊途同歸」是校歌的另一主旨。

「肴核仁義,聞道日肥」,在《真義》中,有這樣的解釋:有不忘古訓,並注重德育之意;

肴是指肉菜,核是指果類。談論美味飲食,現代常用詞有菜肴、酒肴,而在古文中,也常用「肴核」。

「仁義」已成為傳統道德的別名,而且常與「道德」並稱為「仁義道德」。「肴核仁義」就是把仁義比做是和日用飲食一樣日不可缺的事情,只不過一是精神上的,一是物質上的。

聞道表示要追求真理、修身養性,是中國傳統文人的至高境界。

「肥在這裡是在精神的意義上使用的,猶厚也。精神豐富,和個人的修養聯繫起來。]

    服膺守善心無違,服膺守善心無違。

[註釋「服膺」:謹記在心,衷心信服。《真義》中有:此藉以表示學生讀書有得,怡然自樂之狀態。]

    海能卑下眾水歸,學問篤實生光輝。

[註釋《真義》中有:「海能卑下眾水歸」,此句用意深遠,期望無窮。古人常以此來讚揚謙卑的人品,今人之不能大成者,皆一得自封害之也,故拈出此意,願與學者共勉之。「學問篤實生光輝」,此句言既用苦功,必有效果,此為學者最後之實獲,將來能照耀大地者,即仗此光輝耳。]

     光輝,光輝,學問篤實生光輝!

     光輝,光輝,學問篤實生光輝!

 

    第三段:

此首再將東西文化讚歎一番。

    器識為先,文藝其從,立德立言,無問西東。

[註釋: 1925年《清華週刊》上,賀麟的《書後》一文中,特別對「器識為先,文藝其從」一句做了解釋。其文中寫道:「這是古人作學問的步驟,關係極為重要。器是度量,識是識見。曾文正公發揮此理最為透澈。曾氏之意以為為學首重器識,次重事業,末重文藝,因他認為器識第一為事業之根本,第二為自拔于常人者之基礎。而文藝乃器識與事業之副產。」]

    孰紹介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視,泱泱大風。

[註釋「紹介」:介紹。《真義》中說:「地有東西之分,文有豎橫之別,然而好美惡醜,好善惡惡,人之心理,大略相同。由此可見眾生之本性同一,所不同者,風俗習慣上之差別耳。本性既同一,則彼此之文化,皆易交換灌輸。而況乎文與行交修,德與言並重,東聖西聖,固有若合符節者哉?吾人一旦觀其會通,且身負介紹之任,其有無窮之樂也。而之所以能做出這樣的貢獻,在于我校觀點一視同仁的『泱泱大風』

    水木清華眾秀鐘,水木清華眾秀鐘。

[註釋「秀」:優秀的人才,「鐘」:鍾愛。「水木清華」為清華大學的形象標誌。

《真義》中有:「水木清華眾秀鐘」一句,表示吾校人材眾多,各種異能,無不悉備,優秀分子,皆由此出。歌聲至此,已覺要義搜盡,無可再說,只可用頌禱之詞收束之。]

    萬悃如一矢以忠,赫赫吾校名無窮。

[註釋「悃」:真心誠意,「矢」:發誓。《真義》中有:如此莊嚴境界,如何能使之永垂不敝?所恃者,人人對於本校心頭之一點「忠」耳。名者,實之賓也。吾校苟能實際如斯,則嘉名無窮,乃當然之理。可謂言有盡而意無盡矣。]

    無窮,無窮,赫赫吾校名無窮!

    無窮,無窮,赫赫吾校名無窮!

    詞作者汪鸞翔先生的《真義》一文最後說:「以上歌分三章,每章各有用意,不相複遝,故以全歌為最上。至於每章末了重疊之句,必以最響之韻為之,如「自強」、「光輝」、「無窮」等……亦讀者所宜知也。」

    通過仔細閱讀《真義》一文,並且結合上述的注釋,我們就可以體會到清華大學校歌的立意深邃、氣勢宏偉、情感充沛、詞句典雅。因此清華校歌能夠流傳久遠,經歷近百年而不衰。

    有清華學者也評論說:「清華老校歌歌詠的主題:一是博學,二是愛國,三是修德,四是自強。這四層含義是老清華傳統中的現代性精粹。今天,歷史條件不同了,但我們面臨的任務依然是民族復興這個莊嚴的主題。我們應該唱響的依然是這個四重變奏。這也許就是清華老校歌的歌詞至今依然葆有生命力的原因。」

     在首次發表清華中文校歌的《清華週刊》第307期(1924328日)中,編輯李惟果所寫《社論  新校歌之教訓》評論「吾聞之而志舒,吾聞之而心怡」,讚美之情溢於言表。[4]

    另一篇文章發表于《清華週刊》第358期(1925116日),即賀麟(當時為高四級學生、《清華週刊》總編輯)的文章《清華中文校歌之真意義書後》(以下簡稱《書後》):「清華現在的中文校歌,實儒家學說之結晶,可以表示中國文化之精神。而同時又能符合校訓,達出清華教育宗旨。且校歌措辭,亦頗得體。故自次校歌公佈後,雖無人撰文正式批評,而大家均覺欣賞此歌。無惑乎學校開全體大會時,總是唱中文校歌,無形中中文校歌,已取英文校歌之地位而代之了。」[1]

    清華大學教授陳新宇認為,該歌詞具有三大特徵:其一,格局宏大,眼光獨到。該新校歌以學術救國為清華己任,並結合清華特點與世界潮流,提出「融合東西文化」的目標定位,對中國文化和外來文化持一種相容並蓄、平等視之的立場。其二,用典雅致,寄望殷殷。“大同”出自《禮記》,寄寓極樂世界理想;「自強」、「行健「出自《周易》,契合校訓;“春風化雨”出自《孟子》,以孔孟教學期許師生之間情感融洽。其三,理念先進,意義雋永。以「致知窮理,學古探微」攬括科學、文學和哲學各類學科,寓意並行不悖,任人選擇,體現自由教育之風;以「器識為先,文藝其從」教誨學生注重內在德性修養,切勿只恃外在技藝和小聰明,造成本末倒置。以上種種理念,對於今天努力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主政者,苦惱於精緻利己主義盛行的教育者,或許不無啟發意義。

 參考資料

[1] 賀麟,《「清華中文校歌之真意義」書後》,《清華週刊》第358期(1925116日)。

[2] 汪鸞翔,《清華中文校歌之真義》《清華週刊》第353期(1925102日)。

[3] 汪端偉清華大學校歌的前世與今生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 2018-09-04 [2020-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5 (中文(中國大陸)[作者為清華大學校歌詞作者汪鸞翔先生的長孫]。

[4] 李惟果,《社論  新校歌之教訓》,《清華週刊》第307期(1924328日)

[5] 徐葆耕. 校歌與清華傳統. 清華大學新聞網. 2001-04-09 [2017-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