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31日 星期一

清華大學現行校歌由來與沿革

清華大學現行校歌由來與沿革


清華大學校歌在清華建立初期制定。第一首校歌詞曲皆由
1913年始在清華任教的美籍音樂教師凱薩琳西里小姐(Miss Katharine E. Seelye)所作,詞為英文,題名「Tsing Hua College Song」。1923年前後,開始出現重視中國文化的呼聲,清華大學重新公開徵集中文校歌,[1] 最終採用了國文科教師汪鸞翔先生 [2] 用文言文寫成的歌詞,並由英文文案處主任何林一夫人張麗珍女士 [3] 譜曲。

汪鸞翔先生所撰歌詞如下: [4]

(一)

西山蒼蒼,東海茫茫,吾校莊嚴,巋然中央。[校歌 1]

東西文化,薈萃一堂,大同爰躋,祖國以光。

莘莘學子來遠方,莘莘學子來遠方,

春風化雨樂未央,行健不息須自強。

自強,自強,行健不息須自強。

(二)

左圖右史,鄴架巍巍,致知窮理,學古探微。

新舊合冶,殊途同歸,餚核仁義,聞道日肥。

服膺守善心無違,服膺守善心無違,

海能卑下眾水歸,學問篤實生光輝。

光輝,光輝,學問篤實生光輝。

(三)

器識為先,文藝其從,立德立言,無問西東。

孰紹介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視,泱泱大風。[校歌 2]

水木清華眾秀鍾,水木清華眾秀鍾,

萬悃如一矢以忠,赫赫吾校名無窮。[校歌 3]

無窮,無窮,赫赫吾校名無窮。

[校歌 1] 北京清華、新竹清華官網和大多數地方常寫為「巍然中央」,原稿應為「巋然中央」。

[校歌 2] 新竹清華官網寫為「孰介紹是」,原稿應為「孰紹介是」。

[校歌 3] 北京清華、新竹清華官網寫為「無穹」,原稿應為「無窮」。

為幫助學生理解,汪鸞翔於1925年秋在《清華周刊》上發表了《清華中文校歌之真義》,並簡述清華中文校歌誕生的過程:「本校中文校歌選擇於前兩年徵求校歌之時,在作者對於世界學術思想之變遷,以及我校教育方針之擇定,頗費一番斟酌,而後敢於發言。即學校採用之時,亦幾經請北京名人之審定,而後乃毅然採定。採定後,復請何林一夫人精心制曲,始琅然可歌。」[5]

在《清華週刊》307期(1924328日)的尾頁有校歌歌譜(簡譜),其標題為「清華學校校歌 汪鸞翔先生撰歌 何林一夫人作」。並在歌譜的下方有「1924年3月18日下午十二點半第一次全體練習,1924年3月20日下午三點一刻第一次正式合唱」。該期還有:「要聞 (一)上星期四(3月20日)舉行全體大會,會序除唱國歌校歌外,由曹校長致演說詞。 …  (三)新中文校歌已編就,暫定每星期一、三、五午飯後在大禮堂練習。」從後續記載還可以看到,新校歌誕生後,規定了每星期一、三、五午飯後在大禮堂前練習新校歌,而且校長和外籍教師也來參加,可見當時大家對新校歌的重視。同時中文校歌誕生後非常受師生的歡迎,當時在重要的集會上都要唱中文校歌,有時是中英文校歌並唱。[5]

在首次發表清華中文校歌的《清華週刊》第307期(1924328日)中,第一頁就是《社論  新校歌之教訓  (果)》。作者應為李惟果,當時為高一級學生、《清華週刊》編輯。作者對新的中文校歌則聞之而志舒、聞之而心怡,讚美之情溢於言表。[5]

另一篇文章發表于《清華週刊》第358期(1925116日),即賀麟(當時為高四級學生、《清華週刊》總編輯)的文章《「清華中文校歌之真意義」書後》;「清華現在的中文校歌,實儒家學說之結晶,可以表示中國文化之精神。而同時又能符合校訓,達出清華教育宗旨。且校歌措辭,亦頗得體。故自次校歌公佈後,雖無人撰文正式批評,而大家均覺欣賞此歌。無惑乎學校開全體大會時,總是唱中文校歌,無形中中文校歌,已取英文校歌之地位而代之了。」[5]

1928年學校改名為「國立清華大學」。1931年《清華大學二十周年紀念刊》刊載了《校歌》的歌譜,這個校歌就是清華大學校歌了。這個歌譜只取了《清華學校校歌》歌詞的第一段。[5]

抗戰期間,清華與北大、南開合組西南聯合大學,為此需要新的校歌。1939年,西南聯大常委會核定《滿江紅》為聯大校歌,作詞者為聯大中文系教授羅庸,作曲者為由清華研究院畢業生張清常。[5]

1949年後,汪鸞翔先生作詞的校歌在大陸不再為人提起。但在1956年建校的新竹清華,則自始沿用原校歌。大陸在改革開放特別是進入新時期以後,這首歌逐漸在校友活動以及學校重大活動中傳唱,並為廣大師生所喜愛,也成為清華歷史文化傳承的一種象徵。雖然在正式檔記載中都稱之為《清華大學老校歌》,但實際上它已經是清華人心目中的校歌了。2014年大陸教育部批准了新的《清華大學章程》,其中規定了校歌為《清華學校校歌》。汪鸞翔先生作詞的這首校歌作為北京清華大學正式校歌又一次載入史冊,可謂清華校歌在大陸的重生。

參考資料

[1] 1923年前後,清華大學重新公開徵集校歌,19211125日,在《清華周刊》227期有徵求新校歌的啟事:

 茲接校長處送來啟事一則,特為披露於下:

徵求國文校歌

查本校校歌只有英文,而無國文,現在徵求國文校歌。校中教職員暨學生,不乏精於詩歌之士,或就原有英文校歌,譯為國文校歌,或用國文,另作校歌,均所歡迎,如有佳稿請交校長處,以便擇優採用為荷。

最終採用了汪鸞翔先生用文言文寫成的歌詞,並由何林一夫人張麗珍女士譜曲,趙元任編合唱。三段歌詞,氣勢宏偉,涵義深刻。於1924318日全體練習試唱,320日在大禮堂正式合唱,刊載於1924327日《清華周刊》。

[2] 汪鸞翔 (1871-1962) 先生,為前清舉人,曾為清末封疆大吏張之洞幕僚,協助張之洞編纂《勸學篇》。該書充分反映張之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汪鸞翔深受其影響,這些思想在清華校歌中有所體現。汪先生精于國學,長於中國詩、畫,而且熟悉西方科學,1918年暑假後到清華學校任課,直至1928年離校退休。

[3] 為「清華早年的津貼生……1923年前後嫁給清華學校英文文案處職員何林一(後為英文文案處主任)。因當時學校有禁止教職眷屬在校中任職的規定,所以何林一夫人張麗珍不是學校正式的音樂教師,但她熱心於音樂教育,曾擔任中學部唱歌團、中等科音樂班的指導教師,還經常積極參加學校舉辦的各種音樂會,有學生稱之為難得的好教員」(北京清華校史館館員劉惠莉提供)。[6]

[4] 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 校歌. 國立清華大學數位校史館. 國立清華大學. [2017-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26 (中文(台灣).

[5] 汪端偉. 清華大學校歌的前世與今生. 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 2018-09-04 [2020-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5 (中文(中國大陸). [作者為汪鸞翔先生的長孫]。

[6] 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 校歌的由來. 國立清華大學數位校史館. 國立清華大學. [2010-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6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