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7日 星期五

清華園的中央研究院院士

清華園的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央研究院院士為台灣學術界最崇隆的榮譽,清華素以師資優良著稱,歷年來獲得此榮譽的專任教師占全體教師比例為國內大專院校最高者,總共有十七人,包括:

4 (1962)梅貽琦物理系教授;清華校長(1956-1962
13 (1980)徐賢修數學系教授;清華校長(1970-1975
14 (1982)閻振興清華教授;清華校長(1969-1970
15 (1984),李亦園人類所教授人社院院長 (1984-1990
16 (1986)黃秉乾生科系教授;生科院院長(1992-1995
18 (1990),徐遐生清華校長(2002-2006
18屆  (1990)楊振忠分生所教授
22  (1998),吳茂昆,物理系教授;研發處主任委員(1995-1998
23屆   (2000)劉炯朗,資工系教授;清華校長(1998-2002
23  (2000),蕭啟慶歷史所教授
24屆    (2002),朱國瑞物理系教授
26屆   (2006),黃一農歷史所教授人社院院長  (2002-2006
26屆   (2006),陳力俊材料系教授;清華校長(2010-2014
28  (2010),張石麟物理系教授;清華學術副校長(2006-2010
28屆     (2010),黃樹民,人類所教授;人社院院長(2018-
30  (2014),江安世生科院教授;生科院院長2014-
32  (2018),鄭建鴻化學系教授;清華學術副校長(2010-2014


由於國內學術研究環境變遷,以及受惠於清華的良好研究氛圍,在2000年以後膺選的院士,才幾乎全部是在清華長期從事教學研究的教師。同時由於清華有尊重學術的傳統,這些院士們也多有擔任學校一級主管的經歷。

李亦園院士是人文社會學院創院院長,劉炯朗院士曾任清華校長,未在本書其他文章中有所介紹,特簡介如下:

李亦園院士: 人類學家被譽為戰後臺灣最具影響力的人類學家,無論在學術制度的建立或學術議題的開展上,都扮演創設或奠基的角色。他在1984參與籌創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擔任該院首任院長至1990並在1984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劉炯朗院士: 1956年考取清華大學新竹建校後第一屆原子科學研究所,同時取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獎學金,赴美留學。1960年及1962年分別取得麻省理工學院電腦碩士、博士學位。
1998年出任新竹清華第二任遴選校長,任內以其睿智、親和的領導風格,大幅提昇國立清華大學在國內的能見度與聲譽,並大力向企業募款,推動校園建設,另促進與國立交通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國立陽明大學共同組成台灣聯合大學系統,並促進兩岸高等教育的交流與學生互訪,規劃籌設科技管理學院、宜蘭園區,成立科技法律、科技管理研究所和計量財務金融系。2000年當選第23屆中央研究院院士。卸任退休後長期在IC之音廣播電台主持知性節目「你愛談天我愛笑」與「落花水面皆文章」節目。



另有與中央研究院合聘教授: 
25       (2004),劉國平,化學系合聘教授
30       (2014),臧振華人類所合聘教授
32       (2018),鍾邦柱分生所合聘教授
32       (2018),李定國物理系合聘教授


2020年3月12日 星期四

清華歷史性與代表性建築

清華歷史性與代表性建築

清華校園遼闊校內現今約有百棟各種格式建築物;在創校初期,物力維艱,但也有名建築師王大閎引為代表性的作品,早期許多具紀念性建築,多由張昌華校友擔綱,到1980年代開始多元化,在此除另有他文介紹者外,列舉較具歷史性與代表性的建築物:


  一、    東院學人宿舍
                  第一批十棟平房學人宿舍,是由王大閎建築師設計,王氏曾設計台北國父紀念館,在其作品集中,列舉清華東院學人宿舍為其代表作。其中東院十號從梅校長時期開始,一直作為校長宿舍,雖經整修擴建,仍大致保持原來風貌。

大餐廳(19631985年更名為小吃部)

小吃部是校園中第一間學生餐廳。因為歷時甚久,而成為早期清華人的集體回憶。由於位處校園中心,用餐時間總是人潮洶湧,因而也成為學生社團宣傳、進行活動的重要場地。小吃部對面樹林下現闢為為野臺,多有學生活動。

、張昌華校友作品
  包括舊行政大樓 (19571989年改建綜合化學館)、舊圖書館(紅樓)(19682008年拆除改建台達館)、舊體育館(19711993年更名為桌球館,2012年更名為桌球館)、教育館 (原工程一館,1973)、工程四館 (1984)。張氏部分作品風格較為方正樸實,以堅固耐用著稱。但舊體育館雙曲薄殼建築又頗為新穎
                舊圖書館外牆棗紅磚甚為搶眼,曾是清大著名的景點,更是當時許多學子留連的場所。爾後,隨著圖書館遷館,又成了人社院、通識中心、資訊電機以及材料中心的部分實驗室用地,此外,由藝術中心與通識教育中心所規劃的陶藝教室,也曾利用該館一樓作為工作室。現已拆除。同時現在已很難想像,地坪不大的教育館在1980年前,曾由工學院五系 (電機系到後來才分出) 共用,高僅五層樓的工程四館在1984年曾是校內最高建築。 

               四、    李祖原作品
台北101大樓建築師李祖原在清華有三棟作品,包括人文社會學院館 (1990)、物理館 (1988) 與女生宿舍靜齋。李氏在清華作品共同特色是城堡式,中庭高挑氣派。人社館內部除拐彎抹角處不少之外,另一大特色就是建築內部回音很大。除主建築外,尚有一座高達20層樓高的鐘塔,塔頂遠看似龍頭,也有人認為像一把直插地面的寶劍。另一說是整棟建築似「盤龍」,正門口是「龍口」,大講堂 (原名小劇場) 宛如「龍珠」,至於建築上高聳的鐘塔,則是朝天的「龍尾」。由於地處山坡,是清華地標性的建築物,也使它獲得新竹101的美稱。
物理館為鋼骨水泥構造,相當壯觀。館前的綠地植栽與水圳,為建築物提供良好的景觀。
女生宿舍雅齋前古木參天,花木扶疏,有小橋流水,頗具詩情畫意。有男學生稱小橋為奈何橋,許是在橋端空等而莫可奈何。
                
五、    潘冀作品

負責監造國家同步輻射中心「台灣光子源」的建築師潘冀在清華的代表作是資電館 (1993)。位於昆明湖畔,為高聳茂密綠樹環繞,獨樹一幟。


六、姚仁喜作品
設計故宮南院、高鐵新竹站的名建築師姚仁喜在清華的代表作是台積館、即科技管理學院館。建築入口挑高與長階梯的設計,令人印象深刻。


七、宗邁建築事務所作品
宗邁建築事務所由費宗澄、陳邁二位建築師成立,已完成的主要工程包括台大醫院、榮民總醫院、國科會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林口中正運動公園綜合體育館等大型工程。在清華的代表作,包括大草坪周圍的綜合化學館  (1993)、工程一館 (1997) 與化工館 (1993)。自校門走入清華,首先進入眼簾的是綜合化學館,接這是工程一館與化工館,可謂包辦了清華的門面之作。綜合化學館與化工館粉紅色磁磚牆面甚為顯眼,工程一館樓高九層,外觀色調柔和有致。

八、彭蔭宣建築事務所
彭蔭宣建築師曾任職貝聿銘事務所,參與過1970年日本大阪萬國博覽會中華民國館的設計案,是19701980年代台灣建築物大量採用玻璃帷幕的先驅。代表作有第二綜合大樓 (綜二館,1985)、第三綜合大樓 (綜三館,1988)、生科一館 (1986) 與工科館  (1985) 
綜二館與綜三館著重內部空間機能,外觀偏向理性潔淨風格。自高處看,方正的白色大樓突出於綠林之間。兩館間廣場,有二校門模型與清鏡等公共藝術,原又稱鴿子廣場,2010年代初期,由於健康清潔考量,理學院率先設置護欄,讓鴿子不易駐足棲息,原來盤據的鴿群逐漸轉往成功湖畔,盛況不再。
工科館又稱核能科技一館,建築依山勢建造。生科二館間以空橋相互連結。生命科學二館於1995年落成啟用,與比鄰的生科一館間以空橋相互連結。雖建築師改為李義雄,但搭配得當。
彭蔭宣在清華活躍時期,與當時毛高文前校長偏愛白色建築相合,代表作也一律有白色瓷磚外牆特色。
彭蔭宣另有作品是新體育館與清華溫水游泳池,同於1993年完工啟用。新體育館為二層樓挑高建築。溫水游泳池完工啟用時是新竹地區唯一符合奧運規格的室內游泳池。兩棟建築仍維持彭蔭宣設計建築方直、潔白瓷磚外牆特色。新體育館、舊體育館與校友體育館是現今校園中鼎足而三的體育場館,各有其專屬功能。溫水游泳池則於2017年由校方正式命名為「千紫游泳館」。

東院學人宿舍

東院十號校長宿舍

大餐廳

小吃部

舊行政大樓

舊圖書館(紅樓)

舊體育館

教育館

工程四館1984年曾是校內最高建築


人文社會學院

物理館

資電館

科技管理學院

科技管理學院

女生宿舍雅齋

女生宿舍雅齋前奈何橋

 綜合化學館  

工程一館 

化工館 
綜二館與綜三館

第二綜合大樓 

第三綜合大樓

生科一館 



工科館

2020年3月10日 星期二

清華校友捐贈紀念物或花木

清華校友捐贈紀念物或花木


清華校友有逢特別節日捐贈紀念物給母校的傳統,在校園中處處可見校友捐贈的優美紀念物或公共藝術。校方在2017年,彙整校友捐建物的所在處與數量,最後整理出32處的捐贈物。並建立校友捐建地圖,讓分散校園各處的校友捐贈物得以清楚呈現,除在其他文章介紹者外,茲擇其要者略述如下:

一、      日晷 (台達館前) 1920級校友捐建
大理石座上刻:「惟學無涯,寸陰是競,繼往開來,克念作聖」

二、三腳鐘與升旗臺 (大草坪前)1921級校友捐建,它是三片白色的三角形柱狀物,結構線條簡單,卻極具美感。其上裝置的時鐘是清華70周年校慶時,1944級柴之棣校友捐贈。時鐘是清華70周年校慶時,1944級柴之棣校友捐贈

三、壬戌亭,1922級校友捐建

四、寄梅亭,在成功湖「湖心亭」上,為翟克併校友 (1943) )1965年捐建,1986年由校友胡光麃題字「寄梅亭」,上錄「周詒春先生,1912年任清華學校副校長兼教務長,次年升任校長,1917年退職。在其六年任內,清華規模大備,奠定大學基礎。先生歿於1958年,今以先生名此亭,亦以致追思其功績云耳」。


五、克恭橋,自成功湖岸通往湖心島的水泥橋,翟克併校友(1943)1965年捐建,以紀念其胞兄翟克恭校友。

六、八角亭,1936級校友於畢業40年時(1976)捐建亭內掛有一匾額,由曾任教清華的前外交部長與駐美大使葉公超先生題字 「八極四秩」,其旁葉公超並書寫有一段文字「八級校友畢業四十年,建贈八角亭於成功湖邊,以為紀念,和道八極,賞樂四序,顏曰八極四秩蓋亦諧意八級四十也」,亦即第八級畢業四十年 之意。

七、克勤橋以及「西瓜島」大理石桌椅,克勤橋為自成功湖岸通往「西瓜島」的小橋,1965級校友捐建。

八、「二校門模型」1981年由清華同學會捐建。
北京清華最早的校門「清華園」三個大字刻於中間拱門之上,因後來新建校門,此門便被稱為二校門。在行政大樓後方,有座以1/3比例縮小的二校門,於19824月完工。包覆二校門的鏡子則為1999年所設「清鏡」公共藝術的一部份。

八、昆明湖旁大理石桌,1971級校友於畢業當年捐建

九、33花圃,1933級校友捐建。園中植有28棵肯氏南洋杉,為1978年時,1928級校友於50年值年捐贈,由該級校友陸貫一規劃 ,種植於「鳳凰」旁邊,在原有松林之外再為景觀增色,並寄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之意。

十、四五花圃,1945級校友捐建,現植有櫻花、桂花等花木

十一、六一花廊,1961級校友捐建,上覆九重葛。據指出,九重葛一般在10月至3月開花,但61花廊的九重葛因為種在湖邊,土壤水分多,不容易開花,再加上陽光被綜二館及大樹遮蔽,日照不足,更難開花。

十二、NE68庭園,核工1968級校友捐建

十三、核工六九花園,1969級核工校友捐建。

十四、「易.翼」,工一館前,1981級蔡進步校友捐贈。立於紋路細緻優美的石板上,整體構思傳達「道」的平衡循環與生生不息的意涵。以最小的接觸點駐立於牆上,呈現量體的輕盈與動態,並在律動下雕塑運生「翼」一般的造型。

日晷1920級校友捐建

三腳鐘,1921級校友捐建

壬戌亭1922級校友捐建

寄梅亭,翟克併校友捐建

胡光麃題寄梅亭

克恭橋,翟克併校友捐建

成功湖畔

八角亭,1936級校友捐建

葉公超先生題字 「八極四秩」

克勤橋1965級校友捐建

二校門模型

33花圃與肯氏南洋杉

33花圃中的肯氏南洋杉

 四五花圃


六一花廊

NE68庭園

NE69庭園

「易.翼」公共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