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日 星期四

新竹清華建校經過

新竹清華建校經過

19543月,梅校長回台參加國民大會,留台期間,曾環島考察,並與教育部商定,籌辦新興科學研究機構。
1955年,「中美合作研究原子能和平用途協定」正式簽字,政府決定設立原子科學研究機構,發展原子科學之研究,乃電召梅貽琦校長返國籌議。195511月,抵台籌辦「原子科學研究所」。並於同年12月,由行政院組設「清華大學研究院籌備委員會」,以教育部長張其昀與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為共同主席,國防、外交、財政、經濟四部代表,暨蔣夢麟、浦薛鳳、錢昌祚,陳雪屏、錢思亮、金開英、洪紳諸先生為委員,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孫宕越及趙賡颺為秘書。19561月,第二次籌備會中決定:

一、校址設於新竹市東郊赤土崎。
二、先設原子科學研究所,將來設三研究所,招收研究生。
三、開辦費、建築費與經常費由政府核發,圖書設備費由清華基金利息支付。

19561月,即在台北成立籌備處,以陳可忠為主任;清華在台復校工作由此開始。名為復校,實為建校:擇地、建屋、購置圖書儀器、裝配實驗室,一切都得從頭做起。復校後,梅貽琦繼任校長,19587月,副總統陳誠獲任命兼行政院長組閣,力邀梅校長出任教育部長,梅校長數度堅辭,均不被接受,最後不得不以不離清華,不辭校長為條件勉為答應,直到19625月病逝為止,自1931年任北京清華校長,為清華之最高負責人,前後共32年之久。

清華復校的校址設於新竹市,土地由中國石油公司(今台灣中油公司)撥讓42甲,連同新竹縣政府贈送土地約34甲,又陸續收購民地,總校址面積達86甲餘。接收之後,即著手興建校舍,其建築完成先後依次為辦公大樓及東院教授宿舍(1957)、天然氣櫃、物理館(1958)、新南院教授宿舍、單身教授宿舍、反應器館、核工館(1960)、科儀館(1962),建設速度,被台灣學界稱之為「魔術師般神速」。

建設校舍之同時,亦著手準備招生授課。19569月,即招考原子科學研究所首屆研究生,錄取21人,先假國立台灣大學上課。課程為二年制,畢業授理學碩士學位。次年,首批校舍(辦公室、教授住宅及職員、學生宿舍)完工,秋季即開始在新竹上課。

在籌備儀器設備方面,梅校長於19563月赴美洽聘教授的同時,亦洽訂原子反應器及訂購儀器,並洽撥基金年息,結束清華在美未了事務。「在美教育文化事業顧問委員會」主委交程其保代理,洽妥美國贈送原子爐價款、有關原子研究機構合作事宜;同年,向美國訂購范氏加速器,於19587月開始安裝,次年春安裝完成。當時原子科學研究所最重要的設備為清華水池式反應器,於1961413日達到臨界。這座反應器係於19583月和美國奇異公司簽約,1958年冬開始興建,1961122 (世界第一座原子爐臨界日) 在台北舉行正式啟用典禮,梅校長因病篤,僅能在病床上接收音訊。


1962年夏,因鑒於數學之重要性與日俱增及國內缺乏大專學校的師資,為培植數學研究人材、充實大專數學師資、並加強原子科學研究之數學課程,增設了數學研究所,於1963年春季招考第一屆研究生。1964年,恢復大學部,先設置核子工程及數學兩系,參加聯合招生。1965年,增設物理系,1966年又增設化學系。同年7月,成立物理研究所,隔年設立博士班。1968年成立化學研究所,招收第一屆研究生,後又繼續成立各種所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