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日 星期五

梅園故事說從頭

梅園故事說從頭


「梅園」是清華的景點,每年一、二月間梅花盛開,「賞梅」遊人如織。由於「梅園」依傍「兩岸清華永久校長」 梅貽琦陵墓,是安葬梅校長的墓園,並因梅校長命名,對清華人來說,更具感恩追思意義。

梅校長於在1962519日於台大醫院過世,陵墓選址工作由治喪委員會以及梅夫人共同進行,大概以半年的時間來找墓地,最後選定現址,正是當年梅校長規劃的清華校長住宅用地。墓園藍圖是由華泰建築師、清華校友張昌華設計,得到梅夫人核定,728日破土動工,1118日安葬。 [1] 梅校長的陵墓是真人塚,而非傳說中的衣冠塚。其中墓穴有兩個,一個原為給梅夫人身後用。但安葬的  時候,梅夫人堅決表示,不需如此安排,所以將校長靈柩安置在墓穴中央。[2]

現在的「梅園」,在選址時,整片山頭都是相思林,沒有正式的道路,只有小徑。「梅園」的整理與開拓大約經過五、六年以上的時間,才有今天的樣貌。[3]

關於「梅園」植種梅樹,有幾種說法:

一、原先一邊種桃、一邊種李,意義是代表梅校長桃李滿天下;又因為梅校長姓梅,所以後來再種梅花,梅花種得似比較晚,[3]

二、「梅園」本植桃樹,到長出桃子,才知道誤植,改種梅樹,

三、百棵梅樹是由時任國防部長的蔣經國先生設法自嘉義梅山移植而來,

四、「梅園」由清華校友集資種植各種名貴花木,初植杏梅287株,梅花241株。

目前「梅園」兩側約各有一百株梅樹。

由於二、三說法源自曾任清華工務處主任與教務長朱樹恭口述歷史,可能比較接近事實。[4]

「梅園」現除梅花外,有超過百株龍柏,並廣植杜鵑花,刻石「梅園」為于右任所書,墓碑刻寫當時總統蔣介石輓詞「勳昭作育」,棺木覆石上由清華前校長羅家倫題寫「梅校長貽琦博士之墓」,另有刻寫「政府褒揚令」以及蔣夢麟寫的碑文(丁治磐書)。

梅校長的陵墓右側,建有「月涵亭」,以梅校長字月涵命名。由前燕京大學校長、1922級校友梅貽寶先生為紀念其胞兄梅貽琦校長逝世15周年捐建,完工於19784月,並由梅貽寶先生題詞。亭中地板刻有清華大學校徽,亭身為環狀圓形,共有12道出口,其特殊的多邊形設計能產生強烈的迴音,因此又名「迴音亭」。四周綠樹環繞,顯得格外清幽。

「梅亭」位於梅校長陵墓左前方坡崁下,為清華19181938級校友捐建,而於19684月建成。混凝土薄殼結構呈近雙曲或拋物線幾何形狀,加以鉸鏈接地面。因其形似飛機,故又名「機亭」,為供人休憩的涼亭。「梅亭」中的大理石桌椅為1970級校友捐贈。亭頂上有書法家王壯為篆刻「梅亭」二字。

梅樹壽命約僅60100年,「梅園」高齡梅樹有部分遭受白蟻蛀蝕,201612月清華核工系89級校友吳佳懋捐贈100棵梅樹苗,並舉辦「梅樹清香,樹造新葉」植樹活動,在空曠處種植新的梅樹苗,讓「梅園」在加入新梅之後生態更健康,生生不息。

由於對梅校長的感念,不時有故人到墓前祭拜。近年來,每年有兩次由學校發動的「祭梅」活動,一在新生入學時,各學院新生由院長率領祭拜,另一是在「梅竹賽」前,由校長主祭,校隊教練與學生陪祭,以激勵士氣﹔同時在北京清華校長或梅校長親人 (如梅校長親侄及梅貽寶校友哲嗣梅祖麟院士) 來訪時,也會由校方安排陪同致祭。[5]

關於「梅園」的傳說,在學生中流傳較廣的,最主要有三種﹕

一、情侶不能來這裡,因為會 「沒緣」 ……很多人採取「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態度,以免情斷「梅園」,

二、在梅校長棺木覆石上或「梅亭」上跳一跳,會有「二一」(二分之一不及格)的報應,可能有相當嚇阻力,

三、看到「阿飄」的靈異傳說,如果對梅校長的高風亮節略有了解,或可坦然相對。

參考資料

[1]. 「一個時代的斯文: 清華校長梅貽琦」,黃延復、鍾秀斌,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1)

[2]. 「大學與大師: 清華校長梅貽琦傳」,岳南,中國文史出版社 (2017)

[3]. 「余火炎先生、余河益先生訪談稿」,陳華、倪瓊湘、吳孟真同學 (2010)

[4]. 「朱樹恭教授訪談稿」,陳華、倪瓊湘,清華大學圖書館數位校史館 (2008)

[5] 「梅園二三事」,陳力俊部落格: http://lihjchen1002.blogspot.com/2015/04/blog-post.html


蔣經國先生與朱樹恭前教務長攝於梅園 (19654)

與北京清華陳吉寧校長共同祭梅 (2012108)


梅校長親侄及梅貽寶校友哲嗣梅祖麟院士夫婦在「月涵亭」中留影 (201871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