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9日 星期六

1928年「中基會」改組始末

1928年「中基會」改組始末

汪精衛與孫科曾任「中基會」董事嗎任期各有多久?

汪精衛與孫科是民國政界重要人物,分別為「中基會」任期最短(1929,6個月)與最長(1929-1974,46年) 的董事。

汪精衛擔任董事只有6個月與胡適有關。汪精衛是國民政府在1928年7月底函令,企圖改變原來北洋政府時代成立的「中基會」章程時所提名的,並逕行任命十五名新董事,但外交部陸續收到駐美使館來電,如果中國片面改訂「中基會」章程,則美方會將庚款停付。最後由時任「中基會」董事的胡適,替從 10月24日起任教育部長的蔣夢麟起了一份呈稿,重點為:
「若取消原有董事會,如要美方繼續付款,曠日持久,擬令原有之董事會開會,將應行改組事宜,妥善辦理,以期於款項交替上不致發生障礙」,而由行政院院會議決照辦。

由於國民政府 7月底命令形同作廢,舊董事會得於 1929年1月4日如期在杭州召開第三次常會,主要任務有二,一是修改章程,二是改選董事。修改章程部分,尚稱順利,改選董事,則因美國董事對汪精衛之加入多持反對態度,又由胡適想出辦法,選擇「一上一下」之法,讓任期僅剩半年的郭秉文辭職,選出汪精衛繼任,到1929年6月任滿。而胡適雖前由政府提名續任,自請辭職,由會中舉人繼任,可以證明會章缺額由「中基會」董事選補一條仍然有效。董事會以蔡元培為主席,通過了胡適所提修正章程案五條,同時董事的辭職與改選,也全照胡適所擬名單通過。胡適後來在數家英文報紙上以「『中基會』重獲獨立」為題,詳述「中基會」改組始末,他認為杭州會議最大的收穫是「擺脫了政治干擾,重建了一個教育基金會的獨立與自由的基本原則」。但「中基會」的改組,終究是政治干預的結果,只不過在改組過程中,董事們所秉持的教育學術獨立之理想得以堅持。其中最關鍵的影響即在於經費的獨立。若非美方以停付庚款相要脅,胡適等人恐亦無招架之餘地。[1]

從此事件可看出胡適在「中基會」成立初期,即扮演重要角色,並發揮關鍵影響力。至於為何美國董事對汪精衛之加入多持反對態度,則未得知。汪精衛董事一職,於1929年6月29日董事會改選,票選胡適繼任,並任秘書之職。

另一方面。「中基會」歷屆董事中,除有多位閣揆,外交、教育、財政部長外,學界有多位曾任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與台灣大學校長:

清華大學: 周詒春(1924-1929年,1931-1952年),梅貽琦(1950年-1962年),陳可忠(1965年-1969年),閻振興(1969年-2005年),劉兆玄(1996年-),毛高文(2012年-2018年),陳力俊(2019年-)。

北京大學﹕蔡元培(1927年-1940年),蔣夢麟(1924年-1930年;1940年-1965年),胡適(1927年-1929年,1929年-1962年)。

台灣大學﹕傅斯年(1945年-1951年),錢思亮(1952年-1984年),閻振興(1969年-2005年),孫震(1992年-),陳維昭(2005年-)。[2]

[1] 楊翠華、《中基會對科學的贊助》,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65,台北 (1991年10月)。
[2] 1924-2018業務報告,財團法人「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台北 (2019年3月)。

1930年中基會第四次董事常會合影 (前排左起: 李石曾、翁文灝、蔡元培、蔣夢麟、孫科、貝克,後排左起: 任鴻寯、顧臨、胡適、趙元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