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7日 星期五

清華園的中央研究院院士

清華園的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央研究院院士為台灣學術界最崇隆的榮譽,清華素以師資優良著稱,歷年來獲得此榮譽的專任教師占全體教師比例為國內大專院校最高者,總共有十七人,包括:

4 (1962)梅貽琦物理系教授;清華校長(1956-1962
13 (1980)徐賢修數學系教授;清華校長(1970-1975
14 (1982)閻振興清華教授;清華校長(1969-1970
15 (1984),李亦園人類所教授人社院院長 (1984-1990
16 (1986)黃秉乾生科系教授;生科院院長(1992-1995
18 (1990),徐遐生清華校長(2002-2006
18屆  (1990)楊振忠分生所教授
22  (1998),吳茂昆,物理系教授;研發處主任委員(1995-1998
23屆   (2000)劉炯朗,資工系教授;清華校長(1998-2002
23  (2000),蕭啟慶歷史所教授
24屆    (2002),朱國瑞物理系教授
26屆   (2006),黃一農歷史所教授人社院院長  (2002-2006
26屆   (2006),陳力俊材料系教授;清華校長(2010-2014
28  (2010),張石麟物理系教授;清華學術副校長(2006-2010
28屆     (2010),黃樹民,人類所教授;人社院院長(2018-
30  (2014),江安世生科院教授;生科院院長2014-
32  (2018),鄭建鴻化學系教授;清華學術副校長(2010-2014


由於國內學術研究環境變遷,以及受惠於清華的良好研究氛圍,在2000年以後膺選的院士,才幾乎全部是在清華長期從事教學研究的教師。同時由於清華有尊重學術的傳統,這些院士們也多有擔任學校一級主管的經歷。

李亦園院士是人文社會學院創院院長,劉炯朗院士曾任清華校長,未在本書其他文章中有所介紹,特簡介如下:

李亦園院士: 人類學家被譽為戰後臺灣最具影響力的人類學家,無論在學術制度的建立或學術議題的開展上,都扮演創設或奠基的角色。他在1984參與籌創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擔任該院首任院長至1990並在1984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劉炯朗院士: 1956年考取清華大學新竹建校後第一屆原子科學研究所,同時取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獎學金,赴美留學。1960年及1962年分別取得麻省理工學院電腦碩士、博士學位。
1998年出任新竹清華第二任遴選校長,任內以其睿智、親和的領導風格,大幅提昇國立清華大學在國內的能見度與聲譽,並大力向企業募款,推動校園建設,另促進與國立交通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國立陽明大學共同組成台灣聯合大學系統,並促進兩岸高等教育的交流與學生互訪,規劃籌設科技管理學院、宜蘭園區,成立科技法律、科技管理研究所和計量財務金融系。2000年當選第23屆中央研究院院士。卸任退休後長期在IC之音廣播電台主持知性節目「你愛談天我愛笑」與「落花水面皆文章」節目。



另有與中央研究院合聘教授: 
25       (2004),劉國平,化學系合聘教授
30       (2014),臧振華人類所合聘教授
32       (2018),鍾邦柱分生所合聘教授
32       (2018),李定國物理系合聘教授


2020年3月12日 星期四

清華歷史性與代表性建築

清華歷史性與代表性建築

清華校園遼闊,校內現今約有百棟各種格式建築物;在創校初期,物力維艱,但也有名建築師王大閎引為代表性的作品,早期許多具紀念性建築,多由張昌華校友擔綱,到1980年代開始多元化,在此除另有他文介紹者外,列舉較具歷史性與代表性的建築物:

一、 東院學人宿舍
第一批十棟平房學人宿舍,是由王大閎建築師設計,王氏曾設計台北國父紀念館,在其作品集中,列舉清華東院學人宿舍為其代表作。其中東院十號從梅校長時期開始,一直作為校長宿舍,雖經整修擴建,仍大致保持原來風貌。

二、大餐廳(1963,1985年更名為小吃部)

小吃部是校園中第一間學生餐廳。因為歷時甚久,而成為早期清華人的集體回憶。由於位處校園中心,用餐時間總是人潮洶湧,因而也成為學生社團宣傳、進行活動的重要場地。小吃部對面樹林下現闢為為野臺,多有學生活動。

三、張昌華校友作品
  包括舊行政大樓 (1957,1989年改建綜合化學館)、舊圖書館(紅樓)(1968,2008年拆除改建台達館)、舊體育館(1971,1993年更名為桌球館,2012年更名為桌球館)、教育館 (原工程一館,1973)、工程四館 (1984)。張氏部分作品風格較為方正樸實,以堅固耐用著稱。但舊體育館雙曲薄殼建築又頗為新穎。
舊圖書館外牆棗紅磚甚為搶眼,曾是清大著名的景點,更是當時許多學子留連的場所。爾後,隨著圖書館遷館,又成了人社院、通識中心、資訊電機以及材料中心的部分實驗室用地,此外,由藝術中心與通識教育中心所規劃的陶藝教室,也曾利用該館一樓作為工作室。現已拆除。同時現在已很難想像,地坪不大的教育館在1980年前,曾由工學院五系 (電機系到後來才分出) 共用,高僅五層樓的工程四館在1984年曾是校內最高建築。 

四、 李祖原作品
台北101大樓建築師李祖原在清華有三棟作品,包括人文社會學院館 (1990)、物理館 (1988) 與女生宿舍靜齋。李氏在清華作品共同特色是城堡式,中庭高挑氣派。人社館內部除拐彎抹角處不少之外,另一大特色就是建築內部回音很大。除主建築外,尚有一座高達20層樓高的鐘塔,塔頂遠看似龍頭,也有人認為像一把直插地面的寶劍。另一說是整棟建築似「盤龍」,正門口是「龍口」,大講堂 (原名小劇場) 宛如「龍珠」,至於建築上高聳的鐘塔,則是朝天的「龍尾」。由於地處山坡,是清華地標性的建築物,也使它獲得新竹101的美稱。
物理館為鋼骨水泥構造,相當壯觀。館前的綠地植栽與水圳,為建築物提供良好的景觀。
女生宿舍雅齋前古木參天,花木扶疏,有小橋流水,頗具詩情畫意。有男學生稱小橋為奈何橋,許是在橋端空等而莫可奈何。

五、 潘冀作品
負責監造國家同步輻射中心「台灣光子源」的建築師潘冀在清華的代表作是資電館 (1993)。位於昆明湖畔,為高聳茂密綠樹環繞,獨樹一幟。

六、姚仁喜作品 設計故宮南院、高鐵新竹站的名建築師姚仁喜在清華的代表作是台積館、即科技管理學院館。建築入口挑高與長階梯的設計,令人印象深刻。

七、宗邁建築事務所作品
宗邁建築事務所由費宗澄、陳邁二位建築師成立,已完成的主要工程包括台大醫院、榮民總醫院、國科會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林口中正運動公園綜合體育館等大型工程。在清華的代表作,包括大草坪周圍的綜合化學館 (1993)、工程一館 (1997) 與化工館 (1993)。自校門走入清華,首先進入眼簾的是綜合化學館,接這是工程一館與化工館,可謂包辦了清華的門面之作。綜合化學館與化工館粉紅色磁磚牆面甚為顯眼,工程一館樓高九層,外觀色調柔和有致。

八、彭蔭宣建築事務所
彭蔭宣建築師曾任職貝聿銘事務所,參與過1970年日本大阪萬國博覽會中華民國館的設計案,是1970至1980年代台灣建築物大量採用玻璃帷幕的先驅。代表作有第二綜合大樓 (綜二館,1985)、第三綜合大樓 (綜三館,1988)、生科一館 (1986) 與工科館 (1985) 。
綜二館與綜三館著重內部空間機能,外觀偏向理性潔淨風格。自高處看,方正的白色大樓突出於綠林之間。兩館間廣場,有二校門模型與清鏡等公共藝術,原又稱鴿子廣場,2010年代初期,由於健康清潔考量,理學院率先設置護欄,讓鴿子不易駐足棲息,原來盤據的鴿群逐漸轉往成功湖畔,盛況不再。
工科館又稱核能科技一館,建築依山勢建造。生科二館間以空橋相互連結。生命科學二館於1995年落成啟用,與比鄰的生科一館間以空橋相互連結。雖建築師改為李義雄,但搭配得當。
彭蔭宣在清華活躍時期,與當時毛高文前校長偏愛白色建築相合,代表作也一律有白色瓷磚外牆特色。

彭蔭宣另有作品是新體育館與清華溫水游泳池,同於1993年完工啟用。新體育館為二層樓挑高建築。溫水游泳池完工啟用時是新竹地區唯一符合奧運規格的室內游泳池。兩棟建築仍維持彭蔭宣設計建築方直、潔白瓷磚外牆特色。新體育館、舊體育館與校友體育館是現今校園中鼎足而三的體育場館,各有其專屬功能。溫水游泳池則於2017年由校方正式命名為「千紫游泳館」。


東院學人宿舍

東院十號校長宿舍

大餐廳

小吃部

舊行政大樓

舊圖書館(紅樓)

舊體育館

教育館

工程四館1984年曾是校內最高建築


人文社會學院

物理館

資電館

科技管理學院

科技管理學院

女生宿舍雅齋

女生宿舍雅齋前奈何橋

 綜合化學館  

工程一館 

化工館 
綜二館與綜三館

第二綜合大樓 

第三綜合大樓

生科一館 



工科館

2020年3月10日 星期二

清華校友捐贈紀念物或花木

清華校友捐贈紀念物或花木


清華校友有逢特別節日捐贈紀念物給母校的傳統,在校園中處處可見校友捐贈的優美紀念物或公共藝術。校方在2017年,彙整校友捐建物的所在處與數量,最後整理出32處的捐贈物。並建立校友捐建地圖,讓分散校園各處的校友捐贈物得以清楚呈現,除在其他文章介紹者外,茲擇其要者略述如下:

一、 日晷 (台達館前) ,1920級校友捐建
大理石座上刻:「惟學無涯,寸陰是競,繼往開來,克念作聖」。

二、三腳鐘與升旗臺 (大草坪前),1921級校友捐建,它是三片白色的三角形柱狀物,結構線條簡單,卻極具美感。其上裝置的時鐘是清華70周年校慶時,1944級柴之棣校友捐贈。時鐘是清華70周年校慶時,1944級柴之棣校友捐贈。

三、壬戌亭,1922級校友捐建。

四、寄梅亭,在成功湖「湖心亭」上,為翟克併校友 (1943級) )於1965年捐建,1986年由校友胡光麃題字「寄梅亭」,上錄「周詒春先生,1912年任清華學校副校長兼教務長,次年升任校長,1917年退職。在其六年任內,清華規模大備,奠定大學基礎。先生歿於1958年,今以先生名此亭,亦以致追思其功績云耳」。


五、克恭橋,自成功湖岸通往湖心島的水泥橋,翟克併校友(1943級)於1965年捐建,以紀念其胞兄翟克恭校友。

六、八角亭,1936級校友於畢業40年時(1976年)捐建,亭內掛有一匾額,由曾任教清華的前外交部長與駐美大使葉公超先生題字 「八極四秩」,其旁葉公超並書寫有一段文字「八級校友畢業四十年,建贈八角亭於成功湖邊,以為紀念,和道八極,賞樂四序,顏曰八極四秩蓋亦諧意八級四十也」,亦即第八級畢業四十年 之意。

七、克勤橋以及「西瓜島」大理石桌椅,克勤橋為自成功湖岸通往「西瓜島」的小橋,1965級校友捐建。

八、「二校門模型」,1981年由清華同學會捐建。 北京清華最早的校門,「清華園」三個大字刻於中間拱門之上,因後來新建校門,此門便被稱為二校門。在行政大樓後方,有座以1/3比例縮小的二校門,於1982年4月完工。包覆二校門的鏡子則為1999年所設「清鏡」公共藝術的一部份。

八、昆明湖旁大理石桌,1971級校友於畢業當年捐建。

九、33花圃,1933級校友捐建。園中植有28棵肯氏南洋杉,為1978年時,1928級校友於50年值年捐贈,由該級校友陸貫一規劃 ,種植於「鳳凰」旁邊,在原有松林之外再為景觀增色,並寄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之意。

十、四五花圃,1945級校友捐建,現植有櫻花、桂花等花木。

十一、六一花廊,1961級校友捐建,上覆九重葛。據指出,九重葛一般在10月至3月開花,但61花廊的九重葛因為種在湖邊,土壤水分多,不容易開花,再加上陽光被綜二館及大樹遮蔽,日照不足,更難開花。

十二、NE68庭園,核工1968級校友捐建。

十三、核工六九花園,1969級核工校友捐建。

十四、「易.翼」,工一館前,1981級蔡進步校友捐贈。立於紋路細緻優美的石板上,整體構思傳達「道」的平衡循環與生生不息的意涵。以最小的接觸點駐立於牆上,呈現量體的輕盈與動態,並在律動下雕塑運生「翼」一般的造型。


日晷1920級校友捐建

三腳鐘,1921級校友捐建

壬戌亭1922級校友捐建

寄梅亭,翟克併校友捐建

胡光麃題寄梅亭

克恭橋,翟克併校友捐建

成功湖畔

八角亭,1936級校友捐建

葉公超先生題字 「八極四秩」

克勤橋1965級校友捐建

二校門模型

33花圃與肯氏南洋杉

33花圃中的肯氏南洋杉

 四五花圃


六一花廊

NE68庭園

NE69庭園

「易.翼」公共藝術

清華校園公共藝術

清華校園公共藝術

清華在公共場合展示的藝術品早期幾乎全由校友捐贈,在政府頒布「公共藝術設置辦法」以及「文化藝術獎助條例」以後,規定「公有建築物應設置公共藝術,美化建築物及環境,且其價值不得少於該建築物造價百分之一。……」,新建築物均依規定設置公共藝術,達到美化建築物及環境,豐富校園景觀。除專文介紹者外,擇其要者略述如下:

、楊英風雕塑

共三件,包括古代簡冊造型的大門立柱 (1977)、位於大禮堂前的「鳳凰」(1976) 以及體育場邊的「昇華」(1976) 


楊英風研究中心資料顯示1976年時清大校長張明哲聘請楊英風為校園設計顧問,並協助規劃校園景觀,他對整個校園的遠程建設有恢弘想法,「景觀上的安排要最單純的境界(類似禪的境界),讓學生能隨時藉著這種氣氛靜下來,並且通過人為導引,發現自然的精神與美好。」次年他便完成大門的設計製作,包括大門、簡冊造型立柱、值勤警衛室與寬三公尺的人行道均是原始構思,他如此描述「巍峨、韌勁有力的校誌雕塑相互映襯飾,以造成整體性的景觀,此雕塑落於花圃當中,並有迎納賓客意趣」。現今立柱上的「國立清華大學」六字,是1978年時,1938級校友於40年值年決議募資,放大轉拓北京清華校門上的校名題字,以銅重鑄,嵌於其上,而這六字是第一任國民政府主席譚延闓所題。

「鳳凰」(又名雛鳥、振翅高飛) 位於大禮堂前方草坪松林旁1976級校友於畢業當年捐建,是許多老校友仍前來尋覓蹤跡的對象,它帶給人們的共同記憶是溫馨感人。造形雖不是圓潤光滑,剛毅堅強的造形卻也質樸清新。

「昇華」為水泥及鋼筋雕塑,矗立在運動場邊,是1935級校友於197540年值年捐獻。

台灣推行公共藝術是起源於1992年「文化藝術獎助條例」。楊英風早在於七十年代便提出「景觀雕塑」的概念,「景」只是外在的形式需與自然環境呼應相融,而「觀」是來自人內在的精神狀態,深受自然界的影響。至今30年餘,此創建仍深受民眾讚賞,最為大眾所熟悉的是他運用不鏽鋼的材質,藉光潔的不鏽鋼鏡面反射,將周遭環境與觀者納入作品中,以達「天人合一」之境。

古代簡冊造型大門立柱

鳳凰

昇華

二、「無聲的對話」(新宮晉,2008)

位於核工館與人社院前山坡地上現代藝術長流中已有不少藝術團體或個人前仆後繼地投入動力雕塑(Kinetic Sculpture)領域,世界知名藝術家新宮晉更是將動態的藝術品發揮得淋漓盡致,他擅長於藝術作品中結合機械原理、自然動力與藝術思維,藉著風、水、光影,進而使作品與環境優雅地對話,展現大自然風華。新宮晉說:「不管哪一種藝術形式,我只想帶給人快樂;並且把自然界的美,透過藝術,傳遞給下一代」。

無聲的對話

三、「葉子」(Leaf) (Juanjo Novella2017)

位於南校門台積館前青青草原的「葉子」像一片巨大的紫荊葉,這是知名西班牙地景藝術家黃猴諾維亞 (Juanjo Novella) 為清華製作的公共藝術品。這片紅鏽色的葉子立在一片綠意之中,雙瓣形的葉片像顆心,又似蝴蝶展翅欲飛。日間陽光穿透葉脈,形成活潑流動的光點;夜間在燈光映照下,更顯風情綽約。「葉子」從葉柄到頂端總長10公尺,傾斜豎立在草原上,垂直高度為8.7公尺,約二層半樓高,寬度則為7.5公尺,重8公噸;材質為厚重的耐候鋼,利用最新的切割技術,在上面鑽出超過一萬個孔洞。量體雖然巨大,但因具穿透性,看來輕盈而優雅。僅靠葉柄及葉片的二個點共三點固定在地面,結構相當特殊。諾維亞為收集創作靈感,前年冬天親自來到清華校園,被從沒見過的漂亮形狀羊蹄狀的紫荊樹葉子撼動,決定以它為創作主題。紫荊花曾是本校師生認定的校花之一(校務會議後來正式通過的校花為梅花),清華每年舉辦的校園科系博覽會也命名為紫荊季。

諾維亞相當滿意當初選定的地點。他製作大型公共藝術31年,作品靈感幾乎都取自於大自然,鏤空設計不會阻擋視線、遮住景物,令人更能感受大自然的光影變幻,與藝術品自然互動。「這兩瓣葉對我來說,就像正與負、陰與陽、黑與白,我相信這就是人與自然的本質。」兩瓣葉形成一個弧,也像庇護所、雨傘、盾牌,或一扇門,邀進人們走進他的世界,透過「葉子」欣賞清華的朝陽、夕照。

葉子

四、「堅毅之心」(新銳藝術家團隊,2019)

位於學習資源中心前,為紅鏽色的耐候鋼多面體,其中一面鑲嵌著亮面不銹鋼,仿如隱隱閃耀鑽石光芒的璞石,靜靜佇立旺宏圖書館一隅、鄰近羅丹的沈思者雕像。「堅毅之心」是紀念傑出「三清」校友陳繼仁的公共藝術。陳繼仁對母校有很深厚感情。他畢業後與同學共同創立國碩科技,事業有成,卻積勞成疾辭世。國碩委託新銳藝術家邱昭財、張暉明、廖祈羽及廖涵羽團隊設計製作,送給母校清華這顆「堅毅之心」,象徵如璞石般的陳繼仁校友,經清華嚴謹學術訓練、創業艱辛打磨後迸出光芒,並激勵學弟妹追求卓越。

堅毅之心

五、「日晷」(邱紀良、林伯瑞,2006)

位於化工館前廣場,是由自強基金會捐建。清大化學系榮譽退休教授邱紀良體認日晷象徵科學精神和應用與精確的科學研究過程,為了打造清華校園的正確日晷而多方奔走,並參與設計與建造,與藝術家林伯瑞密切合作,賦予校園這座色彩瑰麗,形式穩重,兼具科學精神與文化意涵的日晷。面盤為藍白的嵌瓷,承載著厚重投影板的面盤斜斜地凸出地面;投影板兩側為優雅波浪狀的曲線,整個造形如手指,指向北極星;影板兩端各有一眼,穿眼望去,北極星就在其內。太陽的影子每日行經藍白面盤,週而復始,用意是激發莘莘學子能體認「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

日晷

六、「候鳥歸巢」(林伯瑞,2006)
架設在清華會館大門上方。藝術家林伯瑞以平靜和緩的色調,簡單純淨的雕塑造形,提供清華會館的旅客一個親切怡然的藝術空間。\期待能帶給校友、各界學者們溫暖、親切的回家之感,紓解旅途的疲憊,也能得到心靈上的舒展。除了是在清華短暫停留期間的中繼站,亦足以成為使人心有所寄託的棲息地,如同候鳥隨著季節變化成群去而復返,無論飛到哪裡,最後都得回家,回到這個心靈和知識之最終歸所。
作品以「入口外側大橢圓」為主架構,橢圓曲線為群鳥飛舞的動線引導出優雅的視覺感,透過候鳥成群飛翔的美姿,其活潑動態線條與建築體的幾何直線構成互動的和諧關係。旅人行腳飄忽不定,就像成群候鳥於天空翱翔,不辭辛勞為理想展翅飛向遠方,但披星戴月,仍是要回到溫暖豐饒的歸巢休憩。發揮候鳥的豐富意涵,展現清華大學溫文儒雅的人文氣息。

候鳥歸巢

七、「清鏡」(王存武,1999)

位於綜合二、三館之間,為台灣早期公共藝術示範案例之一,建置費用是來自於1994年文建會出資規劃全國公共藝術示範計畫的結餘款項。「清鏡」充分表達對設置基地空間的人文思維,藝術家王存武先生為這一系列的作品寫下唯美的註腳:「清鏡門─變換不定鏡的只是個別觀點,自己的偏斜有時只有在鏡中才會發現。天鏡─投射出晨昏與節氣的蹤跡。地鏡─提醒我們對環境破壞的省思。人鏡─看到的是別人眼中的自己,而不是左右反轉的鏡像。地影─素黑的石面留給想要傾訴的人。水霧鏡─細微的水珠是天然的透鏡,彩虹是在陽光中演出的光影高潮。」

清鏡

八、「媒嫁科技」(蔡政維,2008)

位於台積館前。藝術家蔡政維的發想概念是「當硬體碰上軟體,當直線遇到曲線,當冰冷結識溫柔,當科技擁抱藝術,我們想充當紅娘,介紹慧擷知性的壯漢『科技』與優雅浪漫的美女『藝術』相識,進而促成良緣。」藝術家參加競賽之初,立志要創造如巴黎衛城區氣勢磅礡的公共藝術,規劃令人稱奇的都會空間軸線,如此潛移默化地改善環境氣質。

媒嫁科技

九、高燦興雕塑

位於科管院前的「鹿II(2011) 以及綜二館前之「痕」(2002) ,是由曾任清華駐校藝術家高燦興所捐贈的作品。

高燦興在40餘年間將生命完全投入雕塑創作之中,並結合傳統、現代及當代的手法,用鋼鐵逐漸發展出一種兼有古典美學之溫雅情涵,現代美學之理性自律與當代美學之新象徵語趣的雕塑作品。

「鹿II

「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