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4日 星期日

為什麼清華在現代中國新詩發展中有不可磨滅的地位?

清華第二屆直接留美生胡適先生以提倡白話文出名,同時也於民國八年出了中國第一本個人新詩集「嘗試集」,開拓了與古典詩歌涇渭分明的詩歌形態,不少人開始創作;最負盛名的「新月詩社」,除徐志摩外,胡適、梁實秋、聞一多、沈從文、葉公超、林徽因等人都是清華人,連「新月」之名也是受時任清華教務長的張彭春先生建議所取;張教務長一向崇拜印度大詩人泰戈爾,喜愛他的詩歌,因泰戈爾著有詩集《新月集》,不僅先將女兒取名「新月」,並推薦給共同籌備組織文學社的朋友,大家欣然接受,於是就產生了「新月社」;新月派不滿於「五四」以後,「自由詩人」散文化傾向以及忽視詩藝的作風,擧起了「使詩的内容及形式雙方表現出美的力量,成爲一種完美的藝術」,也就是「使新詩成爲詩」的旗幟。

聞一多與徐志摩並稱「新月雙璧」、「新月詩神」,為詩學理論大師,在《詩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張,即「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音樂美指每節韻腳都不一樣,好像音樂一樣,建築美是指格式好像建築一樣,繪畫美指的是每節都是一個可畫出的畫面;新月派糾正了早期新詩創作過於散文化弱點,也使新詩進入了自主創造的時期,其詩學主張和藝術成就,對整個新詩的發展,有着深遠的影響;另一方面,長期擔任清華中文系系主任的朱自清先生除為散文大家外,新舊詩都很有造詣,曾於1935年主編「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在對日抗戰期間,西南聯大時代的教師陳夢家、穆旦等都是有名詩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