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聯大二三事(一) - 敘永分校
1940夏天起至1941秋天,日機幾乎天天轟炸,緬甸與越南相繼淪陷,國民政府下達指令,宜作萬一之準備,向安全地區遷移﹔西南聯大最後決定在重慶以西的四川敘永設立分校,初步將一年級名新生遷往上課。1940.11.13,一年級近700名新生在敘永分校報到上課。至1941.1.6,西南聯大敘永分校開始上課。但敘永分校生活環境較昆明尤為艱困,師生對此均不滿意。[1]
梅校長在日記中 [2],從1941.2.12,到1941.8.31 ,至少有十四次提及敘永分校問題﹕
1941.2.12 ﹕「開常委會,至下年分校問題,僅提出請大家注意。」
1941.3.26﹕「下午五時起開聯大校務會議,所討論最久問題為下年是仍設分校?如設應在何處? 結果以反正兩案付表決,各得七票,眾意仍請常委作最後之決定,但一時似難即定。此事之最要觀點為:
1. 分校在物質與精神上皆有不一之處,
2. 無分校對於時局變化更難應付,
3. 為招收好學生則分校不分校皆可有辦法,
4. 用費方面則分校人、物運輸與修繕等費較補助學生由川黔來昆之路費要多數倍,
5. 倘欲以分校作較永久之佈置則是另一個問題,但亦可考慮者。」
1941.4.16﹕「晚六點至九點開聯大常委會。上午適接楊今甫(主任)函,謂昆明有不公允之待遇,敘委會乃決定加給遷移津貼,使人不快,而益感覺敘永分校之設立不宜。」
1941.4.23﹕「下午六點開聯大常委會,敘永分校近來措施多有不合,會中皆有同感。余亦有不滿之詞,但話語似太多矣。」
1941.5.7﹕「下午七點開聯大校務會議,暫定下年取消分校 (八比七票),仍集中於昆明上課。」
1941. 5.19 ﹕「在重慶見陳立夫部長,陳問及分校問題是否有決定? 余謂﹕如夏間時局無大變化,擬將分校結束,學生全在昆明上課。陳謂﹕「還是在昆明好些」(意兼指生活問題)。」
1941.5.25 ﹕「陳立夫部長再問及分校計畫,告以二年級決遷回昆明,一年級生如夏間雲南無變化,亦在昆明上課,敘永房舍仍設法保留。陳表示頗以為然。」
1941. 6.9 ﹕往敘永,「晚與楊今甫(主任)共談校事各問題。」
1941. 6.10 ﹕「視察各單位,與校務委員會諸君會談。為諸君報告關於分校問題之決議,後由諸君發言表示意見,可歸納以下八點(略)。余除簡單說明外,未多辯論,但允為轉達昆明,並儘速決定通知各方。」
1941. 6.11 ﹕「約集分校教職員全體與眷屬茶敘,到者數百人。」
1941. 6.12 ﹕「國民月會,報告關於分校問題之決議外,特勉勵學生注意勞作精神、團體生活、選系意義。」
1941. 6.13 ﹕「敘校教授十七八人公宴余等,飯後提議再談分校問題,數人輪流發言,頗有辯論會態勢。有人提議試作表決,余謂無此需要,他人亦言不必,遂未續談。後由余敬每位三五菸一支,就此歡散。」
1941.8.26 ﹕清華校務會議,報告敘永問題。
1941.8.31 ﹔正之(吳友訓)來,再談敘永分校問題。
可見在敘永設立分校,自始即問題重重。在,敘永分校於1941.1.6開始上課,到3.26時,聯大校務會議,對下年是仍設分校問題,以反正兩案付表決,各得七票,意見甚為分歧﹔4.16,聯大常委會前,適接分校楊今甫(主任)函,謂昆明有不公允之待遇,敘委會乃決定加給遷移津貼,使人不快,而益感覺敘永分校之設立不宜﹔到4.23提到開聯大常委會,會中皆有同感敘永分校近來措施多有不合,到5.7,聯大校務會議,即八比七票以暫定下年取消分校,仍集中於昆明上課。
5.19,梅校長到重慶見教育部陳立夫部長,報告如夏間時局無大變化,擬將分校結束,學生全在昆明上課。隔幾天(5.25),陳立夫部長再問及分校計畫,告以二年級決遷回昆明,一年級生如夏間雲南無變化,亦在昆明上課,敘永房舍仍設法保留。陳表示頗以為然。
其後(6.9)梅校長赴敘永視察與溝通,於6.10,視察各單位,與校務委員會諸君會談。為諸君報告關於分校問題之決議,後由諸君發言表示意見。除簡單說明外,未多辯論,但允為轉達昆明,並儘速決定通知各方。到6.13,敘校教授十七八人公宴余等,飯後提議再談分校問題,數人輪流發言,頗有辯論會態勢。有人提議試作表決,梅校長謂無此需要,他人亦言不必,遂未續談。顯見此時分校人員意見仍然紛紜。
西南聯大校務會議先是決定撤銷西南聯大敘永分校,學生遷返昆明上學,仍在敘永辦先修班。10月下旬,又決定將先修班遷返昆明。因此敘永分校之存在,前後不到一年。
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黨史網有下列記載:「從昆明來敘永之前,中共雲南省委書記等宣布由學生徐樹仁等五人組成西南聯大敘永分校臨時黨支部,任命徐樹仁為支部書記。支部通過公開合法的進步社團「社會科學研究會」,團結進步學生,大力宣傳革命主張。在群眾運動中,宿舍曾被荷槍實彈駐軍包圍、搜查。4月12日,國民黨四川當局向敘永縣政府發出查禁密令,徐樹仁等被迫撤離。」[3] 這部分是否對撤銷分校決策有影響,則無法從日記中得到線索。
[1] 岳南: 大學與大師:清華校長梅貽琦傳(上下冊),中國文史出版社,北京
(2017)
[2] 梅贻琦: 梅贻琦日記 (1941-1946),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 (2001)
[3] http://dangshi.people.com.cn/BIG5/n/2015/0416/c85037-26856216.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