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8日 星期一

朱自清與清華的淵源為何?


朱自清與清華人結緣達二十三年之久,他原名自華,改名自清,常言「飽讀詩書氣自華」,但「飽讀詩書氣自清」對他的風格與著作形容更為貼切,也巧與「水木清華」合趣1925年,朱自清進入清華中文系教書,一直到1948年去世都不曾離開過清華。自1932年開始擔任中文系系主任後,殫精竭慮注重「古今會通,中外會通」,並親自開課達十六門之多。


[附記]

朱自清的學問「博大精深」,閱讀朱先生的大作宛如置身寶庫之中;他的成就,並不限於散文創作,並是一位傑出的學者;朱先生到清華後,即「以國學為職業,文學為娛樂。」以北京大學出版社所出崔樹強先生所編「荷塘清韻」中,編選他在文學創作以外最有代表性的學術研究成果與學術隨筆,可謂「洋洋大觀」;第一編「經典常談」,選錄其編定出版的古代文化的普及讀物,「包括群經、先秦諸子、幾種史書、一些集部」,也就是經史子集四部要籍的簡要介紹。第二編「生命吟詠」,收錄其在詩歌、歌謠與朗讀等方面的研究心得,第三編「語文影輯」,搜集其關於日常語言的精微意義的討論,第四編「雅俗共賞」,討論的是文學舊的標準與新的尺度的問題,第五編「人生一角」,對人生與生命深刻感悟,他說「我自己只站在『一角』上冷眼看人生,並不曾跑到人生的中心去」;由此選集可看出朱先生為學的廣度與深度;另一方面,他除是散文大家外,既寫新詩,也寫舊體詩,同時寫了不少校歌班歌,同時也留下日記、書信與譯文,「博通古今,學貫中西,」豐富而多元。

1950年代以後數十年間,在台灣長大的學子們,應都在教科書中讀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春」、「背影」與「荷塘月色」等「匆匆」開頭「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是有人偷了他們罷: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罷:現在又到了哪裡呢?」「春」起頭「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長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小草偷偷地從土裏鑽出來,」「背影」裡「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流下來了。」「荷塘月色」裡「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裡,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都給人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有人形容「讀他的文字常使人感到靈魂被蕩漾一番,」是很真切的寫照,堪稱現代白話文的經典作品。

以世俗眼光看,朱自清先生不是一個很幸運的人;他唸大學時,因父親出事引發家庭變故,家道中落,大學畢業後,生活不穩定,五年中,至少任教七所中學,年紀輕輕,家庭負擔很重,而妻子武氏早逝,留下三子三女,後娶陳氏,又添了了三子女;到清華十一年後,隨抗戰後撤,流離到昆明「西南聯大」,雖絃歌不輟,入不敷出,生活至為艱困,他的同事,著名的文學家沈從文回憶:「沒有散文沒有詩,默默過了六年,憔悴清瘦的影子,在同住老同事記憶中,終生不易消失」;繼而在國共戰爭方酣,憂慮時局中病逝;甚至在身後三年,長子朱邁先被以莫須有的「匪特」罪處死,年僅33歲。直到1984年平反。

朱自清先生只活了五十歲,創作時間並不長,他為人清雋,為文清新雅潔、文風樸實清新、文筆清麗、意境清雅絕塵、如荷塘清韻、姣月清輝,如一股清風,永遠令人懷念。他的作品「都使人感到是那麼實在、平易、透徹,而沒有絲毫的虛、浮、躁、厲之氣,頗有一些『溫柔敦厚』之風」。郁達夫評價朱自清:「他的散文,能夠貯滿一種詩意。」可代表多數方家的看法。


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齊的12卷本《朱自清全集》,凡400萬字,是迄今收納朱自清作品最齊全、最完整的作品總集;其中共收入日記70萬字,自19247月至19488月,中間有些殘缺。從中可知朱自清遺留下來的書信是很多的,朱自清生活、思想和感情的世界都鮮明地反映在這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