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8日 星期一

西南聯大與清華有何淵源? 現址為哪一所大學?

西南聯大與清華有何淵源? 現址為哪一所大學?

西南聯大全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是抗戰時期由南開大學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聯合組成之大學當時位於天津的南開大學被日軍炸成廢墟,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均在北京淪陷前決定南遷,教育部遂於19378月與三校聯合商定,在長沙成立「長沙臨時大學」,是為日後「西南聯合大學」的前身。

「長沙臨時大學」以北大校長蔣夢麟、清大校長梅貽琦、南開校長張伯苓為常務委員,於該年的1937111日正式開始上課,當時共有教師148(其中清華73人,北大55人,南開20)、學生1,496(清華學生631人,北大342人,南開147人等)。三校規模與人數,以清華為盛,北大次之,南開又次之。教員與學生人數,三校依次的比例約為752。校內不設校長,由三名常務委員與教育部代表楊振聲組成「校常務委員會」,進行校內行政的各項決策,而三名常務委員略有分工,蔣校長負責總務、梅校長負責教務,張校長負責建築設備。[1]

「長沙臨時大學」共設文、法、理、工四學院十七學系,系別與課程和盧溝橋事變前的清華大學相近,只有個別學系與專業予以調整。主持校務的臨大常委梅貽琦,深感烽火連天,弦歌未輟,雖校舍局促,設備缺乏,然倉卒得此,亦屬幸事。[2]「長沙臨時大學」的運作時間不長,在193712月,南京淪陷,長沙進入日軍的空襲範圍,於是常務委員會決議將學校遷至距離前線較遠的雲南昆明。19381月中旬,根據國民政府指令,「長沙臨時大學」遷往昆明,另行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215日,蔣夢麟飛赴昆明,主持建校事宜,臨時大學事務由梅貽琦坐陣指揮。[3] 19384月進入昆明,並於42日正式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設文、理、法商、工、師範5個院26個系兩個專修科與一個選修班學生共有993人。

由於西南聯大為三校聯合組成,因此在組織管理上亦多採共議制,並無單一決策者,而三校皆有的系所,也因應教學需要合併,由三校原本的老師共同授課,形成當時西南聯大百家爭鳴的特殊狀況。西南聯大下轄理、工、文、法商、師範共5個學院26個學系,全校教師約有350人,在校學生約有3,000餘人,在當時的大學規模中可謂相當龐大。在西南聯大時期,三校雖然同樣隸屬於西南聯大,但三校各自在聯大內仍然設有辦事處,也各自舉行招生工作。期間教師除了由聯大發給聘書外,三校也會各自頒發聘書。

1945814日日本投降,23日學校決定北遷復員。次年54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歷史任務正式結束,期間畢業、肄業者達8,000餘人。日後隨著整體情勢的變遷,清華歷史也展開了新的一頁。[4]

三校決定北歸後,與教育部以及雲南當局協議,師範學院留在昆明獨立設院,改稱昆明師範學院,現為雲南師範大學。

[1]《長沙臨時大學籌備委員會工作報告書》(19371117日),清華大學檔案館藏。
[2] 梅貽琦《抗戰期中之清華》,載《清華校友通訊》第五卷、三期,193951日。
[3] 岳南《大師與大學》2016
[4] 國立清華大學數位校史館﹕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整理編撰 (撰述內容改寫自以下參考書目:
車銘、林毓杉、符開甲,〈戰爭烽火中誕生的西南聯合大學〉,收錄於《抗戰時期內遷西南的高等院校》(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88),頁1-43

劉克選編著,《北大與清華》(北京:國家行政學院,1998),頁246-27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