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與民國同壽,一場革命的爆發,一個朝代的終結與一個現代大學的誕生糾結在一起,整個清華史與民國史息息相關,發展軌跡有些是歷史的偶然,也有苦心經營的果然,一方面波瀾壯闊、高潮迭起,一方面悲懷壯烈、溫馨感人。基於「身為清華人,當知清華事」的理念,以及個人與清華的特殊緣分以及對歷史的興趣,從2014年起,在網路上開闢「清華一百問」部落格,梳理與清華有關之各種典故、事件與趣聞;由於2020年是庚子年,清華正是靠美國退還多索的「庚子賠款」而建立,庚子年對清華有特殊意義。所以將多年累積述寫有關清華故事的文稿整理成書,以為紀念。內容包括一百五十餘則故事與軼事,共二十餘萬字,關於北京清華、新竹清華與兩岸清華部份各占約百分之三十三、四十與二十七,並附有約400 張圖片,「水清木華―清華的故事」已於今年六月出版。
2014年3月31日 星期一
1950年前清華大學物理系發展盛況
2014年3月30日 星期日
兩岸清華情
2014年3月29日 星期六
現存梅貽琦日記包含哪些時期,主要內容與出版情形如何?
二、梅貽琦文集1. 日記 (1956-1957),楊儒賓、陳華编輯,2006年10月由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印行﹔此書為梅校長在1956年至1957年間所寫的私人日記,記載了這位被葉公超形容為個性「慢、穩、剛」的一代學者,當年籌建清華研究所孜孜訖訖、篳路藍縷、親身實踐其名言「大學,非有大樓者,有大師也」的艱辛過程。透過梅校長的文字,讀者亦可重建在二十世紀中葉特殊歷史氛圍下的台灣高等教育景況,對了解當時知識菁英的文化生活方式亦具有一定價值。
2014年3月28日 星期五
梅貽琦校長為什麼於1948年12月搭政府專機離開北京,從此永久告別清華園?
2014年3月27日 星期四
兩岸清華「永久校長」梅貽琦治校理念
2014年3月26日 星期三
梅貽琦校長曾兩任教育部長嗎?有何曲折?
梅貽琦校長曾兩任教育部長嗎?有何曲折?
梅貽琦校長在1948年12月21日在政府「搶救學人」計畫下,乘機離開北平,當天抵達南京。次日,孫科行政院長便發表了他為教育部長的委任令。他堅辭不就,由陳雪屏次長代理。但允主持「南來教授接待委員會」。不久,局勢進一步急劇變化,蔣介石於1949年1月「引退」,李宗仁將南京政府南移廣州,孫科辭職,何應欽接長「行政院」,「教育部長」一職由杭立武接替。梅貽琦完全脫離「教育部長」虛銜,移居上海。根據教育部官網所列,「民國37年12月,部長,梅貽琦,未就職,陳雪屏次長代理部務﹔民國38年4月,杭立武接任部長」。當時曾有報導﹕「1948年12月29日,梅貽琦堅辭教育部長,陳雪屏代理教育部務」。梅校長曾就此說明﹕「自己「留平不南來,對不起南方朋友,來了就作官,無顏對留平的師生」。」
第二次是民國47年7月,陳誠奉命組閣,堅邀梅校長擔任教育部長,梅校長最後以兼任清華校長為條件下應允﹔民國50年2月 因病請辭獲准而卸任。
根據政論家阮大仁所著《蔣中正日記中的當代人物》,錄有「教育部長梅上張下之經過」[1]
一文,敘述1958年陳誠奉命組閣時,雖然蔣介石總統支持張其昀連任教育部長,但張不為陳所喜,陳誠三次各保舉三人,一共九人之多,請蔣圈選,不料均遭蔣拆封閱過後,不加一字,原件退回,成了僵局,而時機緊迫;陳誠不得已面見蔣先生,以求解決之法,最後商定請梅貽琦校長出任。這也許可以說明梅校長數度婉拒,而陳誠堅邀的苦衷。
[1] 阮大仁,《蔣中正日記中的當代人物》,台灣學生書局,台北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