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清華情
2010年3月北京清華顧秉林校長率團訪問新竹清華大學,兩校校長有機會接受台灣大報「聯合報」專訪,而「聯合報」大幅報導的標題是「兩岸清華內外神似,校長一見如故」。報導重點包括:1956年,北京清華校長梅貽琦自美來到新竹主持清華建校。新竹清華並無一物自北平搬來──除了梅校長本人以及校訓、校歌,還有那筆一百年還沒用完的「庚子賠款」。兩校發展路線也鬼使神差般相似,都先發展理工、再補足人文養分。不僅內在精神神似,就連「外表」也同樣傾國傾城,都是兩岸票選「最美大學」,道出兩岸清華情。
另一方面,新竹清華前五任校長,任期共二十五年(1956-1981),均為北京清華校友,他們是:梅貽琦(1909直接留美生)(1956-1962)、陳可忠(1920級)(1962-1964代理,1964-1969)、閻振興(1934級土木系)(1969-1970)、徐賢修(1935級算學系)(1970-1975)、張明哲(1935級化工系)(1975-1981)。清華教師與學生宿舍分別以院與齋命名,也是沿襲北京清華舊制。
在新竹清華園中,除梅校長墓園-梅園外,在校園第一大湖成功湖中,有「克恭橋」通往湖心島;現在湖心島的中國式亭子則在1986年命名為「寄梅亭」,是為紀念清華學校第二任校長(1913-1918年)周貽春(字寄梅)先生。「克恭橋」之修築乃由1966年間, 1943級校友翟克併為紀念其兄翟克恭校友,捐贈通往湖心島的水泥橋一座;於1966年5月1日舉行命名典禮。[1]「八角亭」在成功湖步道的一端。此亭是由08級(1936年畢業)校友於畢業四十年〈即1976年〉所共同捐建,其亭上的匾額上仍由清華校友、前外交部長與駐美大使-葉公超先生題字「八極四秩」,取「和道八極,賞樂四序,顏曰八極四秩蓋亦諧意八級四十也」,亦即第八級畢業四十年之意。同時校內三大湖之一的「昆明湖」則為紀念抗戰期間清華在昆明與北京大學與南開大學同組西南聯大,而得名。
在綜合大樓間廣場中,北京二校門模型旁,有1923年畢業的孫立人將軍手植的杜鵑花樹。資訊材料館前有20級校友捐贈的日晷一座。這日晷設立於1970年,座台刻有「惟學無涯 寸陰是競 繼往開來 克念作聖」雋語,勉勵學弟們愛惜光陰,並已成聖為目標。
另外清華校內建築大禮堂與蒙民偉樓與台北金華街辦事處「月涵堂」由北京清華校友捐建,新建「校友體育館」也有北京清華校友參與捐建。
在2013年12月19日開幕的「清華名人堂」中,第一批「名人」,包括大門口梅校長與四大導師浮雕以及胡適、楊振寧、李遠哲三先生半身銅雕
(分為謝棟樑、吳為山與曹宏恩三位大師作品),門前「清華名人堂」五個大字則由集胡適先生墨寶而成。
[1]《清華校友通訊》新十四期,p. 18 (196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