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存梅貽琦日記包含哪些時期,主要內容與出版情形如何?
現存出版之梅貽琦日記有三冊,包括
一、梅贻琦日記(1941-1946),2001年4月由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印行﹔本書收錄梅贻琦校長在抗戰時期的日記,並由整理者加以適當的注釋。其內容不僅涉及梅先生個人的活動事蹟,更有關於西南聯大校務等近代教育史跡的直接記錄,是研究近現代教育史、文化史的重要資料。
《梅貽琦日記(1941-1946)》雖橫跨1941-1946年,但其中包括1942年1月1日至8月1日,1943年3月26日至9月10日,1944年9月23日至1945年2月18日,1945年4月12日至9月9日,未有留記或佚失﹔以篇幅頁數而言,1941、1942、1943、1944、1945、1946年各103、18、23、20、30、62頁,可見除1941及1946年,其他各年留白處甚多。同時西南聯大於1937年11月1日在昆明成立,從此前各校開始南遷,一直到1940年末,三年多期間,也不在本日記涵蓋範圍,所以無法從這本日記對照出西南聯大從成立到結束發展狀況。再加上梅校長一向言簡意賅,也充分顯示在他記日記的方式中﹔所以要從梅贻琦校長日記看西南聯大,需要借助大量的其他報導或記錄,作為旁證,才能略為理出頭緒來。[1,2]
另一方面,梅校長身處被「國內外公認為中國戰時高等教育體系傑作」的西南聯大中樞,始終擔任最重要的常駐常務委員,並為主席。得以綜觀全局,掌握重要決策,在詳讀日記後,仍能窺見一些重要歷史事件的發展,彌足珍貴。而梅校長對一些人事的評論,雖寥寥數語,也能幫助讀者了解梅校長對某些事務的看法,月旦對象的評價,以及梅校長本人的處境與心境。
[1] 岳南: 大學與大師:清華校長梅貽琦傳(上下冊),中國文史出版社,北京
(2017)
[2] 鄭天挺: 鄭天挺西南聯大日記(上下冊),中華書局,北京
(2018)二、梅貽琦文集1. 日記 (1956-1957),楊儒賓、陳華编輯,2006年10月由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印行﹔此書為梅校長在1956年至1957年間所寫的私人日記,記載了這位被葉公超形容為個性「慢、穩、剛」的一代學者,當年籌建清華研究所孜孜訖訖、篳路藍縷、親身實踐其名言「大學,非有大樓者,有大師也」的艱辛過程。透過梅校長的文字,讀者亦可重建在二十世紀中葉特殊歷史氛圍下的台灣高等教育景況,對了解當時知識菁英的文化生活方式亦具有一定價值。
三、梅貽琦文集2.
(1956-1957),楊儒賓、陳華编輯,2007年4月由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印行﹔本書是梅貽琦校長1958至1960年4月底的日記。這兩年多的時間,梅校長推動清華大學校務、爭取人才,建置東亞的第一座原子爐。1958年7月起,梅校長接掌教育部,仍兼清華大學校長,來往於台北新竹兩地,席不暇暖。由日記中不僅見及日理萬機的辛勞,亦可窺其處事風範。梅校長在決策中深思慎言,執行上果斷堅定,有原則有立場,但也不忽略溝通。葉公超曾用"慢、穩、剛"三個字形容梅校長,頗為傳神。1958年9月梅校長因腿疾住院四十餘日,在醫院中仍處理公務不輟。1960年5月再因積勞成疾入院療養(或因此其日記止於是年4月28日),1962年5月19日病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