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清華「永久校長」梅貽琦治校理念
改寫自2012.10.26.「梅貽琦校長逝世五十周年紀念會致詞」
梅校長學位(碩士)不高,著述不多,但在民國教育史上,成為有重大貢獻的傳奇人物,主要是由其豐富學養、「專、大、公、愛」的人格特質以及兼容並蓄而前瞻辦學理念,長期擔任校長,主導清華成為世界一流大學。
梅校長就任時提出的「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已成高等教育名言,深為世人推崇,清華得以成為第一流大學,固然是因為有庚子賠款可以動用的優勢,但梅校長的知人與禮遇,而能延攬第一流教授,也是主要因素。
在治校理念上,他採取「無為而治」的政策,以教授治校為主軸,將學校的重心建築在「教授團」上,由教授們選擇評議員,由評議會決定大政方針。梅校長同時將自己比喻成京戲裡叫「王帽」的角色,「看上去煞有介事,前呼後擁,其實會看戲的絕不注意這正中端坐的『王帽』。他因為運氣好,搭在一個好班子裡,那麼人家對這台戲叫好時,他亦覺得『與有榮焉』而已」。如果開會,為某件事大家議論紛紛,莫衷一是,梅校長總是耐心的聽著,最後他提出意見,眾人莫不折服。正是在這樣一種民主、自由氛圍中,北京清華與西南聯大才識卓絕的教授們,才不斷創造了生動活潑而卓有成效的教育奇蹟。
梅校長注重通識,他認為通識為「一般生活之準備也」,「治學貴謹嚴,思想忌偏蔽」,「社會所需者,通才為大,而專家次之」,所以「通識為本,而專識為末」,「知類通達」,「不只潤身而止,亦所以自通於人也」。今日觀之,均為至理名言,應為教育界人士多所省思。
梅校長不愛講話,並且很少用肯定的句子。當初清華週刊上曾經有同學集校長的話寫了一首打油詩:「大概或者也許是,不過我們不敢說,可是學校總以為,恐怕彷彿不見得」;梅校長是以迂迴的方式,伸張理念,處理事情總是先傾聽大家意見,以集思廣益,在重大決策上,當機立斷,而且擇善固執。以卓越的眼光,宏博的學識,把許多紛亂的意見,改易為平正通達,緻密妥善的主張,使清華能在穩定中發展。
據趙賡颺先生回憶:「後來在臺復校,與教育當局主張不盡相同,梅校長避免爭執,沉默應付。拂意之事無時無之,但梅校長終身不發脾氣,無疾言厲色,只有時閉門默思達二三日之久。辦長期發展科學,遭遇惡意批評及阻礙甚多,梅師皆容忍之,終能開其端」,可看出其堅忍卓絕的一面。
梅校長六十歲時,清華校友傅宗敢先生在「值得我們學習」一文中,揭示梅校長具有「專、大、公、愛」四種高貴品格;梅校長專心辦學、有容乃大、公正廉明,同時愛學校、愛國家、愛同仁、愛學生,錢思亮先生(民廿年清大畢業,曾任臺大校長、中研院院長)說:「梅先生一生在清華服務,梅先生忠於國家,敬業不遷,平易近人--雖有崇高學術地位,但對任何人都是那樣平易」,「他的為人作事許多方面,都合中庸之道,平和但有原則,事必躬親,對大事的決定也能果斷」。梅校長受到清華師生校友很高的評價:「提到梅貽琦就意味著清華」,「梅貽琦是清華永遠的校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