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7日 星期一

新竹清華建築第一人是誰?他有那些代表作?

新竹清華建築第一人是誰?他有那些代表作?
他是清華大學部土木系二九級畢業生張昌華校友﹔他在新竹清華的代表作包括原子爐、梅園、舊體育館、百齡堂、月涵堂、舊行政大樓、舊物理館、舊圖書館、工三館、工四館以及東院、西院教師宿舍等。為表揚對母校的特殊貢獻,清華大學於2009年校慶大會,在其甫於年初逾百高齡逝世後,頒發張昌華校友「特別貢獻獎」,由其女張漪女士偕同夫婿,專程從美國返台領獎。。 
[附記]
張昌華,北京人,西元一九O八年出生,祖籍江蘇吳縣,家族世居蘇州。西元一九二五年進入清華大學就讀,一九二九年工程學系畢業。一九三二年美國康乃爾大學土木工程碩士畢業,歸國後於南方國民政府擔任鐵路建設工作,滇緬公路中斷後,張昌華絕意公門,離開政府機構,於昆明創設華泰建築師事務所,承接美軍機場建築修繕等工作;並於同一時期受聘於西南聯合大學擔任講師,教授公路工程實務等課程。
國府易幟前夕,張昌華承接國防醫學院遷臺建設業務,同時亦遷家來臺。清華大學於臺復校後,張昌華曾二度接標興建校舍,後更隨時任教育部長的梅貽琦校長赴美視察原子爐興建業務,並親自設計、監造,投身清華大學原子反應爐的建築工程。
其後,張昌華專志於建築設計業務,其作品遍佈臺灣各地,不計其數,並多次榮獲全國性建築設計獎賞;其事務所亦為國內培育出多位優秀的建築人才,國內出身華泰的建築師事務所即有三十二間之多,有國內建築界「業界祖師」之譽。[1]
根據原來在華泰工作德吳明修先生在「華泰的點滴 — 憶張昌華建築師」一文中述說﹕「戰後來台,帶來一些上海職工本來是要來開營造廠承包工程的,後因清華大學梅貽琦校長的邀請設計原子爐,而改業建築師。張先生受過良好理工教育,治學淵博,漢文素養亦高,因此在事務所凡事要求實事求是,以科學方法找出依據,要有明確準則才能做設計。為人非常正直不阿,對於工程品質要求甚嚴。他有豐富的結構學及工程施工經驗,對建築要求實用、堅固、方便施工。因此建築的空間變化,構件組織比例,如何符合人性化、整合系統及時代美感,沒有他絕對的建築哲學要求。」
清華大學在頒發張昌華校友「特別貢獻獎」時,曾以文稿,對其生平以及與清華奇緣,有簡潔扼要的敘述 [3]﹕「張昌華是清華大學部第一屆校友,1929年工程學系畢業,1932年獲美國康乃爾大學土木工程碩士。歸國後先後參與京贛鐵路、甘肅、寧夏、青海等地區路段工程,以及西北連俄段公路、滇緬公路的修築工程。
清華在台復校之初,張昌華就曾以校友身分協助學校尋覓土地及興建行政大樓與物理館,而他最為人所知的成就,當屬清華大學原子反應爐的興建工程。當時在政府工程經費極為拮据的情況下,張昌華為了設計與監造構築原子爐與爐池工程,不惜放棄營造業甲級執照,而以建築師執照接案。
昌華學長曾提到,就讀清華時,校園有個重要的口號:DIG(掘),講
究像開礦一樣的確實精神,以及儒家「正心」、「誠意」、「格物」、「致知」的精神,對他都有深遠的影響。本著正心、誠意做工程,不關說、不圍標。也是清華校友的錢思亮先生曾以:「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對聯贈與老學長,稱許他的正直不阿。而設計原子爐時,因相關技術屬於機密而無法獲得國外支援,但本著「格物致知」的態度,認真思考原子爐在安全上所可能產生的最大災難,結合已有的技術來進行設計,並以最嚴格的安全標準施工,終於順利建成原子爐。自1961年運轉至今,原子爐歷經921地震而屹立不搖,金甌無缺,並在原子能、保健物理、醫療與環境等領域發揮無與倫比的教學研究功能。
雖然張昌華學長曾引述梅貽琦校長的名言:「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而自謙於對母校的貢獻。然而,學長為母校興建多棟建築,除了原子爐的重大貢獻外,「體育館」與「梅園紀念亭」等也都極具建築結構特色,更連繫起所有新竹清華人最珍貴的共同記憶。1996年沈君山校長致贈褒揚令,感謝老學長對清華大學的特殊貢獻。
在台灣建築專業尚未起步的1960年代,張昌華學長以他優異的土木結構工程背景及知識克服了許許多多施工與工法的困難,多項建築作品已成為台灣早期建築史的里程碑;他的事務所--華泰建築事務所--也是當時年輕專業者最佳的養成訓練場所之一。
昌華學長於1999年獲頒第一屆遠東建築設計獎特別獎,誠屬實至名歸!多年來,老學長一直是1929級的常青代表。他雖然年事已高,但耳聰目明,面光紅潤,精神煥發,說話時神采奕奕,永遠保持一顆年輕的心,言談之間,慢條斯理,卻充滿詼諧與智慧。校慶典禮上,百齡老學長振臂歡呼的英姿,更激勵著學弟妹們,昂揚振奮。2009年的開春,清華同仁們正打算為昌華學長賀歲,卻驚聞仙逝,萬分不捨。張昌華老校友豐富精采的一生,可說是實踐清華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最佳典範,他的為人與他的作品更是清華人永遠景仰與效法的楷模。」
另外張昌華曾回憶說﹕「前些年(1996年)清華特別頒給我一個褒揚令,說是感謝我對母校付出許多什麼的。我妻子當時還笑呢:「幸好你活得夠久,不然連這張褒揚令都沒得拿」。」頗為風趣。[1]

[1] 「正誠格致的工程歲月──張昌華回憶採訪錄稿」,李詩偉、林沛熙,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數位校史館 (2001)
[2]「華泰的點滴 — 憶張昌華建築師」吳明修,建築師雜誌,第35卷第7期,頁82-86 (2009)
[3] 「特別貢獻獎張昌華校友」,國立清華大學「人物專訪」,頁36-37 (200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