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與民國同壽,一場革命的爆發,一個朝代的終結與一個現代大學的誕生糾結在一起,整個清華史與民國史息息相關,發展軌跡有些是歷史的偶然,也有苦心經營的果然,一方面波瀾壯闊、高潮迭起,一方面悲懷壯烈、溫馨感人。基於「身為清華人,當知清華事」的理念,以及個人與清華的特殊緣分以及對歷史的興趣,從2014年起,在網路上開闢「清華一百問」部落格,梳理與清華有關之各種典故、事件與趣聞;由於2020年是庚子年,清華正是靠美國退還多索的「庚子賠款」而建立,庚子年對清華有特殊意義。所以將多年累積述寫有關清華故事的文稿整理成書,以為紀念。內容包括一百五十餘則故事與軼事,共二十餘萬字,關於北京清華、新竹清華與兩岸清華部份各占約百分之三十三、四十與二十七,並附有約400 張圖片,「水清木華―清華的故事」已於今年六月出版。
2014年10月23日 星期四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張之洞對清華有什麼貢獻?
張之洞是清末四大名臣之一,以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出名,1907-1909年任軍機大臣,兼管學部,他要求所有清華直接留美生須要有相當的國學素養;1909年6月2日以外務部主稿的《收還美國賠款遣派學生赴美辦法大綱》奏摺稿送交學部,但學部並未立即同意會同上奏,而是就選派學生的年齡問題等方面提出了不同的意見。外務部主張招收15歲以下幼年生赴美留學,這樣才能使其英語達到專精、成熟的程度。學部則認為幼年生「國學既乏根基,出洋實為耗費」,主張招收30歲以上的中年人出國。雙方諮函往復,直至7月8日,學部才最後同意與外務部以折衷方案會同上奏,強調「國文通達」。觀諸後來直接留美生,包括擔任清華校長的梅貽琦先生,返國後,許多成為各行業的領袖,發揮極大影響力,與他們具有深厚的國學根底,養成卓越識見與善於表達應有密切關係,也可窺見張之洞先生之不同凡響器識。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