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9日 星期四

何謂「稽勳留學生」,清華人中有哪些是「稽勳留學生」?

何謂稽勳留學生清華人中有哪些是「稽勳留學生」?

民國政體初易,孫中山先生倡議選派稽勳學生出國留學,避免以官賞功,另一方面又可培訓人才,後由北京政府辦理派遣事宜,為首次正式由政府選派留學生出國,嗣因國內政局的影響,稽勳學生派遣暫行中止。稽勳學生的選派,是以建立民國有功者為標準,以廣東及重要起義省分居多;平均薦送年齡二十餘歲;選派原則是以南京臨時政府解散時祕書處職員為主,加上原留學國外輟學回國襄助革命者、原先在國內各學堂肄畢業者或在國內親與戰役者、勳人子弟,及擔任其他職務或華僑本身從事奔走革命者。[1] 他們出國留學雖由國家提供公費,但不歸教育部按一般留學生辦理,而由臨時稽勳局按「酬勳」辦理。據當時臨時稽勳局給大總統的呈文稱:「竊查該員等多留學外洋,聞風慕義,輟學歸來,各表所長,相助為理,勤勞數月,厥績實多。即未曾出洋留學諸員,亦多在本國學堂肄業有年者」。留學國以美、法為重心;學習科別以攻讀理工、法政、財經者為多,符合民初倡行實業的潮流。民初「稽勳留學生」名額共有100餘人,當時臨時稽勳局因財政困難,決定分三期派遣。但不久二次革命失敗,一部分留學生未能成行。[2] 就已知稽勳學生總數77人計,明確知道取得博、碩士學位者20人,約占1/4。就返國服務的層面而言,有部分人士是繼續協助孫中山的革命事業,相當程度符合派遣初意。[1]

這稽勛留學的緣起,據說是民國臨時政府秘書處的年輕人搞出來的。留日時參加革命的任鴻雋說革命成功後他不想做官,「和幾個在秘書處的同事,決定再到國外去繼續求學,將來再以所學報效國家。因此,我便擬了一個呈文,請求總統予以批准。此次列名的大約不過十數人,後來增加到30餘人。如宋子文、曾廣智(曾廣勷的弟弟)、馮偉(馮自由的弟弟),還有胡漢民的兩個妹妹,他們既未在政府任過事,有的還在學堂讀書,此次各以私人的關係,得到出洋留學的機會,不知何以對其他學生。」當時稽勛局的局長是馮自由,任鴻雋對名單里安插私人以及稽勛學生越來越多頗有微詞。袁世凱當上總統之後,沒有廢除民國革命者自創的稽勛留學,還當作籠絡的手段。後來稽勛學生越來越多,到1913年反袁世凱的二次革命失敗而後才停止。之後這些已去了外國的稽勛學生的留學費用,不知道從哪裡來,有人認為恐怕不少後來轉為庚款留學 [2]

「稽勳留學生」中有一部份日後也享受了清華的庚款津貼,成為清華人的一份子。較知名者包括楊杏佛,任鴻隽及張奚若。

[1] 賴淑卿,《民初稽勳局與稽勳留學生的派遣(1912-1913)》,國史館館刊,第22 期,57-96 (2009).

[2] 張倩儀,,《大留學潮》,香港商務印書館(20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