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31日 星期五

美國退還多索庚款興學始末

美國退還多索庚款興學始末

辛丑合約規定清政府賠款白銀四億五千萬兩(以當時中國人口每人一兩計),年利息4厘,分三十九年付清,本利合計共九億八千二百多萬兩,加上地方賠款兩千萬兩以上總數超過十億兩以清國關稅和鹽稅作擔保,此即庚子賠款。辛丑合約賠款在清朝滅亡中華民國建立之後,最初須由中華民國承受;之後,各國由於考慮到中華民國支付賠償的壓力,擔心國際輿論批判及損及本國在中國的權益,部分賠款得以免除或廢除。

美國部分:
1905年至1909年任美國駐華大使的柔克義(William Woodville Rockhill)先生,成功協助清廷駐美公使梁誠先生運作,在美國國會通過法案中,指明將美國退還多索的庚款作為高等教育之用,而為歷史上所稱的「庚款興學」由來。19081228日,美國免除了折合11,961,121.76美元的賠款,將其用於清華大學的建設。這筆款項,連本帶利,共達28,992,261美元,分三十二年撥付,1909-1910483,095美元,1911-1914541,198.78美元,1915724,993.42美元,1916-1931790,196美元,1932-19401,380,378美元。由後來掌管清華基金之中基會帳目來看,詳細數目雖有出入,但也大致達標。


1924521日,美國國會同意免除賠款中美國部分最後一部分,折合6,137,552.90美元,退回餘款本利1250餘萬美元,作為中國教育文化基金。

2014年10月30日 星期四

清華因何得名?

民國前三年(宣統元年,西元1909年),學部奏准將北京西直門外「清華園」作為游美學務處興建「肄業館」館舍之用,是為清華得名之始。後將肄業館改稱「清華學堂」,於民國前1年(西元1911年)4月初1日(陽曆為429日,是為清華校慶日之由來)正式開學,在工字廳舉行開學儀式,游美學務處亦遷入工字廳辦公。民國成立之後,將「清華學堂」改名為「清華學校」。民國17年北伐成功,8月,國民政府改「清華學校」為「國立清華大學」。

2014年10月28日 星期二

清廷駐美公使梁誠是美國退還庚款有功第一人嗎?

清廷駐美公使梁誠是美國退還庚款有功第一人嗎

1904年年底由於銀價下跌,金價上升,一些列強國家覺得以銀為準還款不划算,向中國政府提出以金為準來還款。清廷駐美公使梁誠於121日銜命與美國國務卿海約翰 (John Hay) 商議庚子賠款維持以白銀賠償,海約翰以需得國際共識為由未予正面回應但梁誠得知美國政府內部早知「庚款實屬多索,」在125日與海約翰會談時「婉切琢磨,動以大意,感以邦交,」海約翰為之動容,允諾研議退款;梁誠乃積極活動,遊說美國朝野,「運動議紳、報館發論贊成,以期決可」建議美國政府,重新核算,將多索部分的賠款退還給中國。1905年上半年,梁誠活動取得顯著效果,新任美國駐華大使柔克義 (William Woodville Rockhill)對此表示同情,老羅斯福總統與新國務卿路提 (Elihu Root) 會商後,也在190552日同意重核,並將結果告知梁誠。

其後兩年,中美外交因諸多事端與爭議,陷入低潮,退款一事遭老羅斯福政府擱置,直到1907615日,路提正式通知梁誠,對賠款數字核實修正,並告知總統達應在下次國會召開時,將建議討論退還庚款餘額一事,庚子賠款「凡超出實際賠償美國和美國人所需數額部分,自願解除中國法律上的長負責任,」歸還中國。在1907123日,美國總統老羅斯福提出,並於1908525日,由美國國會通過法案,核准退款,1228日,美國政府發布退款命令,退款將於190911日生效。

根據190548日梁誠致外務部的信函內載「似宜聲告美國政府,請將此項賠款歸回,以為廣設學堂遣派遊學之用,在美廷既喜得歸款之義聲,又樂觀育才之盛舉。縱有少數議紳或生異議,而詞旨光大,必受全國歡迎。……在我國以已出之資財,造無窮之才俊,利益損益已適相反。」此建議遭到當時北洋大臣袁世凱反對,提出用退款辦實業,開發路礦,時值美國的排華法案餘波導致中國國內抵制美貨運動以及粵漢鐵路正議收回,中美邦交陷入低潮退款交涉陷於停頓狀態。此後,美國的宗教界和教育界的人士,尤其是駐華大使柔克義在1905年中國發生抵制美貨運動之際,向羅斯福總統建議用退還庚款餘額的方式平息中國人的憤怒,並建議將退還之款供中國政府派遣學生赴美留學持續力主專款專用從美國的長遠利益出發,倡議退款興學和接受中國留學生對美國的好處遊說總統,接受了退款興學計劃。


梁誠是第一個正式向美國政府提出退還多索庚款的建議者,也是積極多方積極及有效遊說美國朝野支持者歷盡艱辛克服困難,終於在符合兩國共同利益的情形下使中美達成退款興學決議,是美國退還庚款有功第一人當之無愧。

2014年10月27日 星期一

慈禧太后有功於美國退還多要的庚款嗎?

清華是運用美國退還多要的「庚子賠款」建立的,根據官方文書,190712月,老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總統在致國會的咨文中,要求國會授權退還多要的中國庚子拳亂賠款(庚款),作為中國人的教育費用。在他的努力下,這項提案在國會順利通過。到了1908年,羅斯福簽署法案,退還了庚款,主要用在興辦清華學堂,支持中國官派留美學生。

2014年10月26日 星期日

梁誠(清廷駐美公使)與柔克義(美國駐華大使)對庚款有什麼共同堅持?

19051909美國駐華大使的柔克義(William Woodville Rockhill)先生,成功協助清廷駐美公使梁誠先生運作,在美國國會通過法案中,指明將美國退還多索的庚款作為高等教育之用,而為歷史上所稱的「庚款興學」由來。

2014年10月24日 星期五

袁世凱曾打庚款什麼主意?他做了什麼事?

袁世凱時任北洋大臣,曾建議以庚款興辦路礦,獲利之後再做興學打算,幸好未能得逞;但他在美國國會通過庚款法案後,調回力主將美國退還多索的庚款作為教育之用的清廷駐美公使梁誠先生,加以冷凍,以示懲戒。另一方面,美國為確保中國學生留學美國的基金,避免清政府將部分退款改做他用,採用了一套繁瑣的「先賠後退」方式來保證「專款專用」。

清華從一門一樓開始,有何歷史滄桑?

清廷外務部選定清華園後,建造校門 (現為二校門),於1911年竣工,1933-24清華擴建而有了新校門原校門命名為二校門文化大革命期間,二校門於1966824日,被紅衛兵拉倒1991年校慶前,方由校友捐資重建二校門。

「清華學堂」,在清華園內,西部始建於1909年。東部於1916年始建青磚紅瓦、坡頂陡起,帶有濃郁的德國古典風格1925年起,清華大學在清華學堂增設國學研究院,著名的國學「四大導師」——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著名考古學家李濟、文學家吳宓在此任教;樓不在高,有史則名,是清華大學標誌性建築之一。雖然高僅兩層,「清華學堂」為當時清華園內第一座「大樓」。大門上正額端書「清華學堂」四字是清末文淵閣大學士軍機大臣那桐於1911年所題,選清華園為校址就是他於外務部會辦大臣任內批准的。


20101113日晨,「清華學堂」修繕工地突然起火,學堂磚石結構雖未受到影響,但其內部木結構基本被毀,東半部房頂完全被燒。所幸在緊急修謄下,於百年校慶前,即2011414日按期完工,現作為人才培養計劃的專用教學場所。

2014年10月23日 星期四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張之洞對清華有什麼貢獻?

張之洞是清末四大名臣之一,以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出名,1907-1909年任軍機大臣,兼管學部,他要求所有清華直接留美生須要有相當的國學素養;1909年6月2日以外務部主稿的《收還美國賠款遣派學生赴美辦法大綱》奏摺稿送交學部,但學部並未立即同意會同上奏,而是就選派學生的年齡問題等方面提出了不同的意見。外務部主張招收15歲以下幼年生赴美留學,這樣才能使其英語達到專精、成熟的程度。學部則認為幼年生「國學既乏根基,出洋實為耗費」,主張招收30歲以上的中年人出國。雙方諮函往復,直至7月8日,學部才最後同意與外務部以折衷方案會同上奏,強調「國文通達」。觀諸後來直接留美生,包括擔任清華校長的梅貽琦先生,返國後,許多成為各行業的領袖,發揮極大影響力,與他們具有深厚的國學根底,養成卓越識見與善於表達應有密切關係,也可窺見張之洞先生之不同凡響器識。

2014年10月22日 星期三

清華學校成立經過

清華學校成立經過

1909年(清宣統元年),美國開始退還庚款。為統籌考核留學生,外務部與學部上奏設立「游美學務處」並附設「肄業館」,並設址於「清華園」。717日游美學務處正式建立,後任命外務部署左丞、左參議兼學部丞參上行走周自齊擔任總辦,學部員外郎范源濂和外務部候補主事唐國安,駐美公使館參贊容揆任駐美學生監督,三年間共組織三批近200 (190919101911年各477053) 赴美留學。(1909年到1918年,共有499名學生使用庚子賠款的返還部分留學美國。)

19112月,肄業館改稱「清華學堂」,總辦周自齊兼任監督,會辦范源濂、唐國安兼任副監督。330日(三月初一)暫行開學儀式(中等科),41日高等科開學,教師多從美國聘請,游美學務處也遷入工字廳辦公。10月,武昌起義爆發,清政府挪用退還賠款彌補軍費,學堂經費斷絕,原定正式開學儀式取消,119日正式停課。

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建立。191251日,學堂改名「清華學校」開課,裁撤游美學務處。唐國安為第一任校長,周詒春為教務長,在校生約500人,教員30餘人,以「培植全材,增進國力」為宗旨培養「領袖人才」。

2014年10月21日 星期二

清華基金沿革

清華基金沿革

清華源於辛丑條約約定的庚子賠款。19041905年,美國國務卿海約翰認為賠款已超過清廷可承受之範圍。清廷駐美公使梁誠獲知後,聯合美國有些外交人士、教育家及傳教士呼籲美國政府,將部分的賠款退還給中國,作為推廣中國教育之用1905年至1909年任美國駐華大使的柔克義(William Woodville Rockhill)先生,成功協助梁誠運作,在190712月,美國總統老羅斯福提出美國國會通過法案中,指明將美國退還多索的庚款用於人才培養和赴美留學,而為歷史上所稱的「庚款興學」由來。1908年,老羅斯福簽署法案,該法案決定返還賠款基數定為一千餘萬美元,逐年退還。此為「清華大學基金」的由來。

「清華大學基金」 的保管在北洋政府時代是由外交部總長、次長和美國公使三個人組成的,國民政府成立後改為外交部總長、大學院院長、美國公使三人組成,基金保管的機構還在外交部手裡。羅家倫在就任清華校長之前,曾隨北伐軍北上,他當時的職務是戰地政務委員,並代表大學院兼管該會教育處。該會可以代表中央接收機關,調閱檔案。1928年夏初,他進入北平後發現了湯姆生會計事務所查清華基金帳目的報告。發現清華的基金在外交部管理者的揮霍、投機、公債生意之下損失極多,其帳目長期以來是一筆糊塗賬。19294月,羅家倫到南京開董事會時,提出自己的行政報告和下學年擴充計畫,結果是件件被否決。他感到十分憤懣,決心以辭職來換取清華基金的安全與獨立,和清華隸屬系統的正軌化(即改屬教育部)。他認清這兩個問題要一道解決。411日,羅家倫提出辭職。羅家倫在離開北平時和美國公使馬慕瑞 (John Van Antwerp MacMurray) 談妥,清華基金不歸保管委員會管,也不歸清華大學校長管,而交給中美人士共同組成的有良好信譽的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中基會) 代管。後來在會議上,順利地通過了這一方案。自1929年起由「中基會」永久保管運用,其年收入除「中基會」收取的管理費外,均交付新國立清華大學運用。清華的基金從此得到安定和增長。


按「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中基會) 之成立乃由於美國有志之士,如參議員Henry Cabot Lodge、哥倫比亞大學教授Paul Monroe及在華傳教的M. E. Wood女士,認為成效良好,遂繼續推動「第二次退還庚款運動」。於是美國總統Calvin Coolidge1924年下令逐年退還中國從1917年至1940年間的庚款,總計約美金一千二百五十萬元。為管理此款項,遂於1924年成立「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簡稱「中基會」。由美國政府將中國賠付予之美國之庚款直接撥付予「基金會」。設立時期,因正值動亂,又各界推薦董事人選甚眾,難以決定,故中美兩國政府決定最初由中國政府遴派十位本國籍董事、五位美國籍董事負責保管此筆款項,並訂定章程明文規定「基金會」的獨立自主性,嗣後本會歷屆董事均須由選舉產生,未再由政府遴派,因此「中基會」是個具有永久性質、獨立自主的基金會。

2014年10月20日 星期一

「百年清華第一樓」指那一棟樓?

「清華學堂」,在清華園內,始建於1909青磚紅瓦、坡頂陡起,帶有濃郁的德國古典風格,1925年起,清華大學在清華學堂增設國學研究院,著名的國學「四大導師」——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著名考古學家李濟、文學家吳宓在此任教;樓不在高,有史則名,是清華大學標誌性建築之一。雖然高僅兩層,「清華學堂」為當時清華園內第一座「大樓」大門上正額端書「清華學堂」四字是文淵閣大學士軍機大臣那桐1911所題,選清華園為校址就是他於外務部會辦大臣任內批准的。

[附記] 20101113日晨,「清華學堂」修繕工地突然起火,學堂磚石結構雖未受到影響,但其內部木結構基本被毀,東半部房頂完全被燒。所幸在緊急修謄下,於百年校慶前,即2011414日按期完工,現作為人才培養計劃的專用教學場所

清華直接留美生為什麼南方人遠比北方人多?

清華直接留美生為什麼南方人遠比北方人多?


根據宣統元年五月二十三日「外務部為擬定收還庚子賠款遣派學生赴美辦法大綱事奏摺」略謂至於學生名額,自應按照各省賠款數目分勻攤給,以示平允。其滿洲、蒙古、漢軍旗籍,以及東三省、內外蒙古、西藏亦應酌給名額,以昭公溥。」奉朱批:依議。欽此。由於南方各省賠款數目攤給遠比北方多,因此清華直接留美生南方人也遠比北方人多。

根據胡適先生統計1910級直接留美生同榜生70,以省分計,南方江蘇浙江廣東福建四川貴州湖南廣西各2914103211人,達63人,北方直隸安徽山東各331人,才共7人,可見南北稅收差異的懸殊。

1909級直接留美生同榜生47人中,南方江蘇、浙江、廣東、湖南、福建、湖北各2196311人,達41人,北方直隸、安徽、山東、河南各3111人,才共6人,情況相似。


如看1911級直接留美生同榜生63人中,南方江蘇、浙江、廣東、福建、四川、江西、湖北、湖南各1513883221人,共52人,北方山東、安徽、直隸、甘肅各5411人,共11人,與1910及相較,總人數變化不大(70人變為63),但江蘇自29人降為15人、福建自3人增為8人、山東自1人增為5人,變化甚大,應與各省賠款數目攤給比率調整有關。

清華第一任校長是誰?

清華第一任校長是誰?

1909年(清宣統元年),美國開始退還庚款。為統籌考核留學生,外務部與學部上奏設立「游美學務處」並附設「肄業館」,並設址於「清華園」。717日游美學務處正式建立,後任命外務部署左丞、左參議兼學部丞參上行走周自齊擔任總辦,學部員外郎范源濂和外務部候補主事唐國安,駐美公使館參贊容揆任駐美學生監督。

19112月,肄業館改稱「清華學堂」,總辦周自齊兼任監督,會辦范源濂、唐國安兼任副監督。330日(三月初一)暫行開學儀式(中等科),41日高等科開學,教師多從美國聘請,游美學務處也遷入工字廳辦公。

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建立。191251日,學堂改名「清華學校」開課,裁撤游美學務處。唐國安為第一任校長,周詒春為教務長

因此以「清華學堂」而言,監督周自齊等同校長,而唐國安為「清華學校」第一任校長。

[附記]

周自齊(18691923年),早年入廣州同文館和京師同文館學習,後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曾任駐美公使館秘書、紐約領事、駐古巴代辦、駐舊金山總領事、駐美公使館一等秘書。1908年任駐美公使館代辦,游美學生監督。1909年,署外務部左參議、署左丞,兼任學部丞參上行走、游美學務處總辦,主持籌建了游美學務處肄業館(後改名為清華學堂,即清華大學前身)。19114月清華學堂正式開學,周自齊任監督。

1911年,任袁世凱內閣財政次長,1913年任交通部總長、代理陸軍部總長。1914年任稅務處督辦兼中國銀行總裁。1915年任農商總長,支持袁世凱稱帝,任大典籌備處委員。19166月列為帝制禍首「十三太保」之一被黎元洪通緝而亡命日本。次年回國。1918年特赦後,任參議院副議長、總統府高等顧問、總統府財政委員會委員長、幣制總裁。1920年任北京政府財政總長。次年,以中國代表團顧問身份出席華盛頓會議。

1922年任國務院總理兼教育總長,後不滿直系軍閥,退出政界,出遊歐美考察實業,回國後擬籌辦孔雀電影製片公司。19231021日在上海病故。

唐國安(18581913年),少時讀私塾,作為第二批中國留美幼童前往美國康乃狄克州哈特福德市新不列顛中學,後考入耶魯大學法律系,1881年因清政府終止留學而肄業回國,先後任教於上海梵王渡約翰書院等地。1908年作為翻譯員,隨同軍機大臣毓朗在廈門迎接美國太平洋艦隊。1909年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專員代表參加在上海舉行的首屆萬國禁煙會議。


由庚子賠款還款建立的游美學務處建立後,任會辦。1910年任外務部考工司主事,1911年兼任清華學堂副監督,1912年任清華學堂監督,5月,清華學堂改辦清華學校,任校長,在任期間選派大批學生赴美留學。19138月逝世。

2014年10月19日 星期日

趙元任是第二屆直接留美生「榜眼」,「狀元」是誰?

 趙元任是第二屆直接留美生「榜眼」,「狀元」是誰?


楊錫仁(1992-1974),江蘇吳江人,早年入上海南洋中學讀書,為著名人類學家費孝通八舅。宣統二年,時年18歲,參加第二批庚子賠款留美學生選拔考試並以第1名的成績被錄取。同批參加考試的趙元任考了第2名,竺可楨考了第28名,胡適只考了第55名。

楊錫仁赴美留學後,先在麻省的沃斯托工學院,攻讀電機工程,後入哥倫比亞大學學習機械,再入麻省的羅威爾紡織學院。據清華校友胡光麃敘述:「民國前歷屆留美學生共五六百人中,只有楊先生一人選供範圍尚狹,但為民生亟需的紡織工程。」獲碩士學位後回國,決心實業救國,到天津、上海等地開辦工廠、開設洋行,參與「抵羊」(「抵洋」的意思)牌毛線品牌的創立工作,充分發揮學識,成為中國最早的一位紡織工業權威。民國二十五年,曾為菲律賓總統奎松禮聘往菲諮商發展紡織事業。抗戰期間,曾擔任中國物產公司總經理,1943年任外交部長宋子文駐美國特使,並參與組織了我國抗戰時期著名的「駝峰航線」的物資保障供應。國民政府遷臺後,舉家來台定居,成為台灣地毯工業先驅,並擔任手工業中心董事,於1974年辭世。

楊錫仁曾與梅貽琦校長同在沃斯托工學院,攻讀電機工程,並為室友,對梅貽琦校長的印象是:「成績優良,性極溫良、從無怨怒,永遠輕聲細語,篤信基督教。」

胡適先生與楊錫仁同級,常譽其聰明絕頂,自嘆弗如遠甚,於196059日,手書「五十年前榜單,給我們的狀元公。」有趣的是,榜單中包括錄取分數,楊錫仁、趙元任、竺可楨、胡適錄取分數分為79.3573.463.859.175

《胡適日記全編》195931日記載「今年三月一日,我同當年同船出洋而現在都在臺北的六個老朋友(1910)——楊錫仁、趙元任、周象賢、程遠帆、陳伯莊和我——在錫仁家裡聚餐一次,」並與1909級的梅貽琦校長與李鳴龢共同留影紀念。

另一記載是,楊錫仁在1962523日,清華同學會在臺北追悼梅貽琦校長時,擔任主祭。

清華學校第二任校長周貽春簡歷

清華學校第二任校長周貽春簡歷

周貽春(18831958年)先生,1904年從上海聖約翰學院畢業後,自費留美,就讀于威斯康辛大學和耶魯大學,獲碩士學位。回國後,在聖約翰學院等校講授英語,曾協助顏惠慶編纂《標準英漢雙解大辭典》,曾於1911年參加清廷留學生考試,中進士,點為翰林,被人稱為「洋翰林」。

1912年出任南京臨時政府外交部秘書、孫中山英文秘書。19124月,他被派往清華學堂接替張伯苓任清華學堂教務長,後任副校長。1913年,清華首任校長唐國安心臟病發、遽然辭世,周貽春臨危受命,任清華學校第二任校長。周貽春任清華學校校長4年多,他著眼於民族教育獨立,最先提出把清華由留美預備學校改辦成完全大學的計劃,於19164月,呈文外交部。 請逐漸擴充學程,設立大學部,並得到批准。他籌劃並主持修建了清華園內著名的早期四大建築-圖書館、科學館、體育館和大禮堂。為清華發展成為大學初創基礎。在教育方面他倡導著重德智體三育的方針,推行「端品勵學」和體育「強迫運動」,「素以養成完全人格為宗旨」。[1] 1918年卸任。老一代的清華人,包括清華大學最著名的一任校長梅貽琦,始終以「老校長」稱之。清華校友陳宏振曾高度評價周詒春:「他是母校的拓荒者,母校的創建人,篳路藍縷,慘澹經營,播下精選的種子,收穫到豐碩的果實,建立了優良的傳統,奠定下鞏固的基礎,尤其是培育出母校同學個個引為自豪的清華精神。」

1920年代初,先後任中孚銀行北京分行經理、全國財政整理委員會秘書長等職。19251928年任中華文化教育基金委員會總幹事,創立靜生生物調查所北京圖書館,並利用庚款資助選送一批優秀人才出國深造。1933年擔任燕京大學代理校長。1935年任國民政府實業部次長。1938年擔任貴州省府財政廳長,在貴陽市郊籌建了清華中學。1945年後,任國民政府農林部長及衛生部長。1948年冬辭職赴香港。19508月返回北京。1956年被特邀為全國政協會議代表。[2]

[1]  清華數位校史館,北京清華時期校長: http://archives.lib.nthu.edu.tw/history/people/old.html

[2]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9335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