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0日 星期五

兩岸分治以前清華大事記

兩岸分治以前清華大事記*

1901 (清光緒31)
中國與美國簽訂辛丑合約,賠償美國一國本金高達美金兩千四百四十萬,事後美國國務卿海約翰亦認為美國超收太多。

1905 (清光緒31)
中國駐美公使梁誠說服美國國務卿海約翰退回美國超收之庚款。

1907 (清光緒33)
美國總統老羅斯福發表國情諮文,決定退回對中國超收之庚款。

1908 (清光緒34)
525日,經梁誠、容閎奔走,美國國會通過退回庚款本金一千零七十八萬五千餘元,並決議用於教育用途之上,做為中國每年派遣留學生赴美之費用。
720日,中國外務部與學部上呈慈禧太后《派遣美國留學生章程草案》批准,成為日後「遊美學務處」及「遊美監督處」的法源。

1909 (清宣統元年)
1月,利用美國退還庚子賠款,成立「遊美學務處」,派周自齊為總辦,唐國安、范源濂為會辦,共主其事。
6月,首次遊美學生考試在北京舉辦,錄取包括梅貽琦、金邦正在內的47名學生,這批學生即是清華最早的學級-09級。
8月,第一批清華獎學金學生赴美。
9月,擇定北京西直門外,原道光帝賜其五子惇親王奕言宗的園子「清華園」作為遊美學務處興建「肄業館」之用地,並開始施工改建。
1909年(宣統元年)915日收外務部劄,接收清華園官地為遊美肆業館。

1910 (清宣統2)
8月,第二次留美考試舉行,錄取了趙元任、胡適、張彭春等七十一人。
1221日,遊美肄業館更名為清華學堂(英文名為Tsing Hua Imperial College),定學額為五百名,分中等與高等兩科,各為四年畢業。高等科畢業後,才准許赴美留學。

1911 (清宣統3)
429日,清華園工程完成,學校正式開學。首任教務長為胡敦復。
10月,武昌起義,時局動盪,清華學堂被迫停課。

1912 (民國元年)
51日,清華學堂重新開課。
10月,改「清華學堂」為「清華學校」(Tsing Hua College),隸屬外交部,仍為留美預備學校性質。唐國安被任命為清華第一任校長,周貽春為教務長,並由中美雙方組成的清華大學董事會進行庚款管理工作。

1913 (民國2)
清華學制恢復為四四制,中等科與高等科相連。
3月,唐國安校長因病逝世,由趙國才暫時代理校長一職。外交部指派周詒春為校長。
10月,周詒春校長就任,推行清華五階段發展計劃。

1914 (民國3)
本年,開始招收女學生及開國功勳子弟。
12月,梁啟超先生蒞校演講,講題為:「君子」,引述易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勉勵學生,後學校採「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為校訓。

1915 (民國4)
梅貽琦9月返國,於本校教授物理及數學。實施全校強迫運動,每日下午全校學生必須運動兩小時。

1916 (民國5)
周詒春要求外交部增加學額,預備將清華改設為大學。
4月,圖書館及體育館開始動工。

1917 (民國6)
4月,大禮堂及科學館開始動工。

1918 (民國 7)
1月,周詒春因與北京教育界意見不同,辭去清華校長一職,由趙國才暫代校長一職。
4月,外交部指派張煜泉接任校長。

1919 (民國8)
5月,五四運動爆發,學生參與愛國活動者甚眾。

1920 (民國9)
1月,因與學生運動發生意見衝突,張煜泉辭職,北洋政府指派羅忠詒繼任,遭清華師生拒絕,羅忠詒並未前來就任。
2月,校董會另選嚴鶴齡代理校長。
3月,新圖書館及體育館落成。
8月,外交部派金邦正09出任校長。

1921 (民國10)
4月,大禮堂落成。
6月,北京發生六三學潮,學生集體罷課,金邦正校長不同意此舉,乃藉口離校。
9月,校務暫由王文顯代理。

1922 (民國11)
2月,因處理學生運動不當,金邦正辭去清華校長一職。外交部指派曹雲祥繼任清華校長。
4月,曹雲祥就任清華校長一職。

1923 (民國12)
年初,成立課程改革委員會,張彭春主持教務改革。清華由舊制學校課程轉向新制大學課程。停辦中等科。

1924 (民國13)
6月,《清華學報》正式創刊。停招高等科。

1925 (民國14)
3月,開辦大學部,分文理法三學院十二系,同時增設「國學研究院」,聘請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及趙元任為四大導師。
9月,成立十人校務管理委員會,確立清華教授治校的路線。

1926 (民國15)
4月,梅貽琦出任教務長。訂清華學校組織大綱,設評議會與教授會,正式實施教授治校。

1927 (民國16)
63日,國學大師王國維憂憤國事,於北京昆明湖自沉,震驚全國。梁啟超亦因病離校就醫。
6月,教務長張彭春遭反改革勢力攻擊而辭職,校園爆發「挽張去惡」風潮,學生遊行要求改造清華。

1928 (民國17)
1月,曹雲祥辭校長一職,由外交部指派嚴鶴齡代理。
4月,張作霖指派溫應星繼任清華校長。
6月,北伐成功,溫應星離職,教務長梅貽琦暫代校務。
8月,本月起,本校正式改名為「國立清華大學」。
11月,梅貽琦赴美擔任留美學生監督。
羅家倫

1929 (民國18)
本年,留美預備部取消招生,決定另外舉行公費留考。清華國學研究院因王梁兩位大師離開,決定停辦。成立文、理、法三學院,並確立校長、教務長、秘書長及三院院長組成的校務會議為本校最高決策機構。
4月,清華大學師生發起解散董事會,回歸教育部管轄運動。
5月,國民政府會議通過,將清華納入教育部管轄。
6月,得美國諒解,解散清華大學董事會,清華基金改由中華教育文教基金會保管。成立研究院,先辦文法兩科,次辦理工農科。大學部第一屆學生亦於是年畢業。

1930 (民國19)
5月,中原大戰爆發,羅家倫校長與學校師生意見不合,請辭離去。閻錫山指派清華校友喬萬選為清華校長,遭清華師生反對,喬萬選企圖以武力進入清華校園,遭學生阻擋,並簽下「永不任清華校長」承諾書。清華校務暫由校務會議維持,清華進入長達十個月的無校長時期。

1931 (民國20)
1月,興建氣象台,生物學館落成啟用。
4月,國民政府弭平叛亂,隨即指派吳南軒出任清華校長。
5月,因擅自解聘教授,任用私人,遭全校師生抗議,吳南軒攜校印逃往北平城內。
6月,清華師生派人強往南京請願,教育部次長錢昌照北上調查,並批准吳南軒辭職。
7月,教育部暫派翁文灝代理校長。
9月,改派清華大學理學院長葉企孫代行校務。
1014日,國民政府任命梅貽琦為清華大學校長。
1231日,梅貽琦校長就任,發表「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演說,確立清華朝向學術發展路線。

1932 (民國21)
2月,清華朝向工程科學發展。於土木系基礎上成立電機與機械二系,合組為工學院。法學院亦增設法律學系。另外成立農業研究所。

1933 (民國22)
本年設心理,社會,地理三研究所。與德國遠東協會及中國文化基金會約定互派學生,成立講座。並以此邀請了德國一流科學家馮卡門等人蒞清華講學。第一屆留美專科公費生考選廿五名,不限清華畢業生。
1月,日軍攻佔山海關,學生自治會要求停考期末考以便學生返家,遭梅校長拒絕,北平市民上書亦反對學生逃避國難之舉動。
3月,成立清華大學抗日會,赴東北修築公路。
6月,化學館落成啟用。
9月,第一棟女生宿舍「靜齋」落成啟用。

1934 (民國23)
與資源委員會合設航空講座。
10月,成立航空工程(南昌)與無線電(長沙)研究所。

1935 (民國24)
4月,電機工程館與機械工程館落成啟用。
9月,航空館與風洞落成啟用。
12月,因不滿日軍於冀東成立偽政權,北平爆發由清華學生領導之一二九抗日運動,學生半數赴北平市內遊行,學校並於隔年1月提早放寒假,停止期末考試。

1936 (民國25)
本年,因日軍侵華日急,學校於長沙獄麓山興建校舍,並將學珍貴圖書器材南遷,同時決定籌辦特種研究所。
219日,參予學生運動的救國會與學校教授會為了上學期期末考試補考問題發生對立,教授集體辭職。22日,由學生會與用功讀書學生組成之護校團發起挽留教授。23日,梅校長自南京回校,處分救國會帶頭滋事分子,並慰留所有教授。29日,冀察政務委員長宋哲元派兵進入校園逮捕二十 一名左派學運學生,後經校方多方奔走,獲得保釋。
12月,西安事變爆發,校園左右派學生對立。25日,蔣委員長獲釋。28日,由潘光旦教務長宣佈解散校園一切學生運動。

1937 (民國26)
77日,蘆溝橋事變爆發。85日,日軍佔領清華園。
828日,清華與北大,南開於長沙成立長沙臨時大學,由梅校長代表清華出任長沙臨大校務委員會常委。
111日,長沙臨大於長沙韭菜園聖經學校開學,共有文、理、工、法商等四院十七系。文學院另於南岳上課。

1938 (民國27)
1月,戰局不利,長沙臨大決定遷雲南。
2月,師生以步行或轉道香港走海路方式向昆明出發。
4月,教育部令改長沙臨大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由梅校長出任西南聯大校務委員會主席。
5月,西南聯大於昆明開學,同時聯大分校於蒙自開學。

1939 (民國28)
本年,因戰局吃緊,政府宣布停付庚款。清華農業、航空、無線電、金屬、社會調查五研究所自行設法維持。
8月,清華決定恢復文科研究所,設中文、外文、歷史、哲學四部。

1940 (民國29)
本年,日軍攻入越南,雲南震動,同時聯大校園屢屢遭到轟炸,教育部命聯大遷川。
8月,聯大派人赴四川考察新校址,決定於四川敘永設立分校,命一年級及先修班新生前往上課。
11月,為了培養大後方中小學教師,聯大成立師院附設學校。

1941 (民國30)
本年,蔣委員長號召知識青年從軍,許多聯大學生響應。
1月,敘永分校開始上課。
4月,清華大學成立卅年,師生於昆明舉行紀念會,出版學報紀念專刊。
8月,敘永分校結束運作,學生返回昆明。
10月,文科研究所於昆明東郊龍泉鎮司家營成立,由馮友蘭教授出任所長。
11月,與盟軍合作於昆明成立譯員訓練班,並成立師範學院初級部。

1942 (民國31)
6月,因日軍近迫雲南,師生浮動,梅貽琦常委於國民月會講話中宣佈聯大將不再遷校。
9月,中文系與歷史系合聘教授陳寅恪自香港脫險。

1943 (民國32)
3月,梅貽琦常委主持國民月會,邀請英國劍橋大學教授李約瑟到校演講。
8月,清華、北大、南開三校研究生舉行聯合茶會,籌組三校研究生聯合會。

1944 (民國33)
6月,美國副總統華萊士赴聯大參觀。
7月,與中法大學、雲南大學、英語專科學校於雲南大學舉辦抗戰七週年時事座談會。
11月,日軍進攻廣西、貴州,學校發起知識青年從軍演講會,共有189人參軍。

1945 (民國34)
7月,梅常委建議勝利在即,原各校文法理工學生宜早分配,而師範學院則建議留昆明獨立設置。
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聯大籌辦復員北返,但仍繼續於昆明上課。
9月,梅常委赴重慶參加全國教育善後復原會議,任副議長。
11月,梅校長回北平會勘清華園,準備接收事宜。

1946 (民國35)
2月,部分系所勉強於北平清華園重新復課。
54日,西南聯大結束,學生依志願分發,入清華者932人,入北大者644人,入南開者65人。三校於昆明立碑紀念八年之艱苦合作。師生陸續北返,只留下師範學院改為國立昆明師範學院。
7月,左傾之清華中文系教授聞一多遭國民黨特務刺殺,昆明發生學潮,梅校長赴滇解決。
1010日,正式於清華園上課,收集補充圖書儀器設備,並招考新生。

1947 (民國36)
增辦農學院及相關系所。興建學生食堂。清華此時屢屢爆發反內戰學潮。

1948 (民國37)
1221日,梅貽琦校長乘政府專機飛抵南京。

*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整理編撰並稍作修正與增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