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7日 星期一

附錄: 「一代哲人」胡適傳略

附錄: 一代哲人胡適傳略

胡適(1891-1962)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曾擔任國立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中華民國駐美大使等職。胡適興趣廣泛,著述豐富,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紅學等諸多領域都有深入的研究。主張少談主義,主張先疑後信,主張科學佐證,盡信書不如無書。他擁有三十六個博士, 是世界上擁有最多博士學位的人之一。

1910年考取庚款第二屆「清華直接留美班」留學美國,入康乃爾大學選讀農科。1915年入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師從於約翰·杜威。

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同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參加編輯《新青年》,1919年接辦《每周評論》,發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主張改良主義,引發「問題與主義論戰」。1920年離開《新青年》。

1922年,任國立北京大學教務長兼代理文科學長,創辦《努力周報》。1924年創辦《現代評論》周刊。19252月,參加北京善後會議,並參與起草部分會議文件。1926年與其師郭秉文等人在美國發起成立華美協進社。19267月—19275月遊歷英國、法國、美國、日本諸國。1927年與徐志摩等組織成立新月書店。

1928年創辦《新月》月刊。任中國公學校長。1929年在《新月》雜誌上發表《人權與約法》一文,標誌著「人權運動」的開始,隨後發表《我們什麼時候才可有憲法——對於建國大綱的疑問》、《知難,行亦不易—孫中山先生的「行易知難」說述評》、《新文化運動與國民黨》。19301月,胡適、羅隆基、梁實秋三人有關人權問題的文章結集為《人權論集》交新月書店出版,後被國民黨政府查禁。410日在《我們走那條路》中提出:「要剷除打倒的是貧窮、疾病、愚昧、貪污、擾亂五大仇敵」。

1932年任國立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兼中國文學系主任,並創辦《獨立評論》,胡適先後共為其撰寫了1309篇文章。

1938年任中華民國駐美國大使。194298日,辭去駐美大使一職,旅居紐約,從事學術研究。1943年,應聘為美國國會圖書館東方部名譽顧問。19449月,在哈佛大學講學。194675日,國立北京大學校長胡適由美國返回中國抵達上海。

19481215日,蔣中正派專機接運留在北平之學人胡適等到南京。194946日,胡適應中華民國政府要求,從上海前往美國當說客,為和平解決國共內戰問題尋求美國政府的介入,胡適在美國發表《共產黨統治下決沒有自由:跋所謂〈陳垣給胡適的一封公開信〉》;《自由中國》創刊,胡適任名義上的「發行人」。619日,新任閣揆閻錫山發表胡適為外交部長,但胡適拒絕上任。

1950年應聘為普林斯敦大學葛思德東亞圖書館館長。623日,主管亞太事務的美國助理國務卿迪安·臘斯克約見胡適試圖說服胡適出面領導流亡海外及臺灣的反共親美的人士以取代蔣中正的政權,不過胡適對此表示全無興趣。當時美國對蔣完全喪失信心,希望建立第三勢力以對抗共產黨擴張,因胡適無此興趣而不了了之。他於1950年代初期偶回臺灣參與政治活動與講學。例如:以國大代表參與總統選舉投票、擔任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及協辦由雷震主筆的《自由中國》雜誌等等。

1954年至1955年,以批判俞平伯《紅樓夢研究》為導火線,中國大陸掀起了批判胡適運動。195711月,胡適當選中華民國最高研究機構中央研究院院長,並於隔年4月回到臺灣定居就任。自此,胡適多時往返臺、美兩地。1959年兼任國家長期科學發展委員會主席。

19612月胡適身體不適,醫生診斷為冠狀動脈栓塞症加狹心症。此次住院2月,後回家自養,但身體已日漸衰弱。11月病情惡化,至臺大醫院療養,隔年2月出院。1962224日,參與中央研究院第五屆院士歡迎酒會時,心臟病突發病逝。蔣中正以「新文化中舊道德之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敬輓中華民國政府將胡適於臺北的公配居所改建為胡適紀念館。另外,臺北南港當地士紳,也捐出一片面積達兩公頃,位於研究院附近的個人私地闢建為胡適公園,作為胡適的墓地。[1]

梁啟超與胡適是近代影響中國思想最大的兩位學者,梁啟超是清末到新文化運動期間引領社會思潮和思想文化進步的一個人物。胡適是新文化運動以後引領中國社會和中國思想文化思潮進步的人物。 [2] 胡適在1922年日記裡說﹔「現今的中國學術界半新半舊的過渡學者,也只有梁啟超和我們幾個人。」這是胡適對包括自己在內的評價。「清華國學院」籌備期間,胡適受先向校長曹雲祥推薦梁為導師,而梁啟超亦對胡適甚為推崇。[3] 胡適很喜歡「談墨」,梁啟超將作品《墨子》箋注輯為《墨經校釋》四卷,送請胡適作序。胡適在這篇長序讚美任公的貢獻,但也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墨子不曾見到戰國名將吳起的死——吳起死時,墨子已去世多年,而且墨學已是一種宗教。任公常說:「績溪諸胡多才,最近更有胡適之」。[1]

胡適與林語堂是現代中國兩個代表性人物﹔林語堂在悼念老友的文章中,稱其為「當代中國第一人」,「道德文章,人品學問,足為我輩師表」,對胡適有極其崇高的評價。[4]

史學大師陳寅恪在1940年「中央研究院」選舉新院長時,為胡適是一票,從昆明赴重慶參會,並說﹕「院長人選必須是國際學術界的知名學者,胡適對中國的幾部小說的研究和考證的文章,在國外學術界是很有影響的」。[5]

[1] 節錄自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胡適並稍作修改
[2] 耿雲志半新半舊的過渡學者:胡適與梁啟超》,北京日報,北京 (20140728)
[3] 岳南,《「大學與大師」(上冊)1910-1930,民初學人如何在洪流中力挽狂瀾》繁體字版,時報出版,台北 (2019)
[4] 周質平《胡適與林語堂自由的火種》允晨文化台北 (2018)
[5] 吳應瑜陳寅恪家族舊事》,中國文史t出版社,北京 (20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