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31日 星期五

「中國比較文學之父」吳宓與陳寅恪

「中國比較文學之父」吳宓與陳寅恪

吳宓 (1894-1978) 1911年入清華學堂(1912年改名清華學校)中等科,1916年畢業於清華留美預備學校高等科。1924年到清華大學外文系任教授,1925年任清華學校研究院籌備主任,以後又在昆明西南聯大擔任教授。於1941年被教育部聘為首批部聘教授。1943年至1944年吳宓代理西南聯大外文系主任,,1944年秋到成都燕京大學任教總計在清華大學就學六年,任教 (包括西南聯大) 達二十年,緣分匪淺。吳在清華期間,曾於1930年遊學歐洲,遍歷蘇、英、法、德、比、瑞士諸國,又在牛津大學和巴黎大學修學年餘,所學極博。執教清華期間,吳宓是「清華的一個精神力量。」

吳宓是比較文學家、著名西洋文學家,學衡派代表人物。1917年,23歲的吳宓赴美國留學,周詒春校長根據平時對吳的觀察,認為「宓無交際之活動之才能,不諳習實際事務與社會人情,決不宜為報館訪員(記者)。統觀宓之才性,最適合於文學。故派定宓學習文學。」吳宓聽從其計,入美國維吉尼亞大學與哈佛大學攻讀比較文學,如魚得水,學問大有長進,與陳寅恪、湯用彤並稱“哈佛三傑”。回國後在文史領域可謂成就斐然,相繼成為《學衡》派主將,清華國學研究院主任、大學部教授和抗戰時期西南聯大的部聘教授,以及紅學研究專家、詩人等等,名貫儒林。許多年後,吳宓回顧自己的一生事業,發出周詒春校長“實是宓之知己”的感歎。吳宓入哈佛大學研究生院比較文學系,師從白璧德(Irving Babbitt獲碩士學位。留美五年間,吳宓對19世紀英國文學尤其是浪漫詩人作品的研究下過相當的功夫,有過不少論著。與陳寅恪、湯用彤並稱為「哈佛三傑」[1,2]

1921年,吳宓回國,即受聘在南京高師與國立東南大學(後更名國立中央大學、南京大學)文學院任教授,講授世界文學史等課程,並且常以希臘羅馬文化、基督教文化、印度佛學整理和中國儒家學說這四大傳統作比較印證。吳宓在東南大學與梅光迪、柳詒徵共同主編於1922年創辦之《學衡》雜誌,11年間共出版79期,於新舊文化取徑獨異,持論固有深獲西歐北美之說,未嘗盡去先儒舊義,故分庭抗禮,別成一派。這一時期他撰寫了「中國的新與舊」、「論新文化運動」等論文,採古典主義,抨擊新體自由詩,主張維持中國文化遺產的應有價值,嘗以中國的白璧德自任。他曾著有《吳宓詩文集》、《空軒詩話》等專著。被稱為中國比較文學之父中國紅學的開創人之一。[1]

1923年下學期開學後,清華學校高等科四年級(本年畢業留美)學生梁實秋等人到南京東南大學遊覽、參觀,順便聽了吳宓幾堂課,梁為吳之風采和學問傾倒,回到清華後作了積極反應。據吳宓日記載:梁君本人,連聽宓課兩三日。適值宓講授《歐洲文學史》,正至盧梭之生活及其著作。梁君回校後,即在《清華週刊》中著論,述東南大學學風之美,師飽學而盡職,生好讀而勤業。又述其聽宓講盧梭課,宓預先寫大綱於黑板,講時,不開書本,不看筆記及紙片,而內容豐富,講得井井有條,滔滔不絕。清華今正缺乏良好教授,此人之所共言。吳先生亦是清華畢業游美同學,而母校未能羅致其來此,寧非憾事哉!云云。」受到正準備創辦研究院國學門的校長曹雲祥重視以致後來發函致聘並與梅貽琦等同列的大學籌備會委員。[2]

1925年任清華學校「國學研究院」籌備主任,根據學生的回憶﹕「吳通曉國學與西洋文學,擅長用舊體詩來表達現代人的心理,尤其是中國人的思想與感情,他講課生動,對學生富有熱情與關懷」,應是主持「國學研究院」的是當人選。[3] 同時著名的語言學家季羨林在《清華園日記》中記載﹕「我認為,他是西洋文學系中最有學問的教授」。[4]

吳力薦知友,也是哈佛同窗陳寅恪為導師,稱其「合中西新舊各種學問而統論之,為全中國最博學之人」,而吳宓與陳寅恪兩位先生的學術活動及友誼,為二十世紀學術史上最重要的篇章之一。吳宓幼女吳學昭,以父親的日記、書信、遺稿為據,忠實的記錄了吳陳兩位先生從哈佛同窗、清華同事、聯大流亡、燕京授業,直到抗戰勝利後勞燕分飛、遠山相隔、粵蜀相望、魚雁往還,一段長達半個世紀的曠世友誼。細緻入微地敘述了吳宓與陳寅恪的學術思想與社會活動,真切反映了他們對世局及知識分子命運的種種思考,特別是對中華文化,對中國傳統價值觀念的至死堅守。兩位老人均在「文化大革命」中受盡摧殘折磨去世。

吳宓與陳寅恪的深情厚誼橫跨半個世紀,除了兩位先生的相交與相知,包括王國維、梁啟超在內的中外幾代知識人,也都或隱或顯地在兩位先生的交往與生平中留下過身影。同時,作為歷史共同的親歷者,兩位先生自身的境遇,以及身邊故友、同事、學生的際遇,恰可以看見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國知識界真實而鮮活的一面。[5]
 
[1] 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吳宓
[2] 岳南,《「大學與大師」(上冊)1910-1930,民初學人如何在洪流中力挽狂瀾》繁體字版,時報出版,台北 (2019)
[3] 蘇雲峰,《從清華學堂到清華大學,1911-1929》,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臺北 (1996)
[4] 季羨林《清華園日記》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北京(2009)
[5] 吳學昭,《吳宓與陳寅恪(增補本)》繁體版,三聯,香港 (2016)

[附記] 吳學昭為吳宓幼女,為曾任清華大學校長蔣南翔續絃,本人爭議甚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